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能够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也是生产要素投入少、资源配置效率高、资源环境成本低、经济社会效益好的发展。这样的发展不能依靠增加投资、规模扩张以及外需拉动等传统增长方式实现,必须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目标,以人才为首要资源,以创新为主要动力,不断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挖掘人力资本潜能,提升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人才供给决定着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具体而言,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促进机制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力资本通过增加劳动力供给直接促进经济增长,同时人力资本投资通过提高劳动者受教育程度、职业技能、技术熟练程度以及劳动生产率而直接增加产出水平;二是人力资本通过外部性激发创新,推动技术进步,有助于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的发展,进而不断提高整体劳动生产率;三是人力资本结构优化是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重要基础,人力资本的有效供给可以提升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四是人力资本通过合理流动促进不同区域间经济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人口红利。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增长,人口年龄结构年轻化是人口红利的一个标志。但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人口红利窗口期不断变窄,经济增速也在逐渐变缓。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提高有利于中等收入国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因此需更加重视提升劳动力的质量,尽快以“人力资本红利”替代“人口红利”。
当前,我国人才状况仍存在高层次人才有效供给不足,人才结构与经济发展需求不尽匹配,人才区域分布差异较大,人才制度建设不完善,创新环境亟待优化等问题。近期各地区开展的“人才争夺战”,不仅反映出各地对人才的迫切需要,也反映出高质量发展对人力资本的数量、质量、结构和分布都提出了新要求。更好适应这一新要求,就要大力提升人才的“量”与“质”,优化人才结构,促进人才在地区间合理有序流动,同时优化鼓励创新的制度和环境,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力。
第一,加速人力资本积累,培育更多实用技能创新型人才。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充足的人才储备提供支撑,当务之急是要加速人力资本的规模积累。应增加财政对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对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要加强扶持。同时,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比如,支持具备一定资质和办学条件的民企申办幼教和技工学校,尽快弥补目前各地方存在的人才缺口。此外,切实推进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以及企业培训体系改革,培育更多实用技能型人才和创新型科技人才。
第二,优化人力资本结构,使之更好与产业结构升级相匹配。产业结构升级要求相应的高素质人力资本结构与之相匹配,否则将导致物质资本不能充分运用、先进技术不能有效实施。要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本投资结构,比如,调整和改革学校的专业设置,及时撤销或增设;引导各类培训机构了解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等,不断提升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度。
第三,鼓励人才合理有序流动,形成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的人才布局。我国正在实施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需要大量人才支撑,尤其是欠发达地区需要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水平,同时促进人力资本在不同地区间合理有序流动,促进其区域分布合理化,缩小城乡和区域收入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具体来看,沿海发达地区应根据对口帮扶的部署,增加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育、医疗、产业技术以及管理等领域的人才支持;中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等亦要努力改善人才建设环境,多措并举建立有利于人才干事业、激发人才创造力的动力机制。
第四,不断完善促进创新的制度环境,最大限度激发人才的创造力。当前,我国创新环境和激励机制尚有不足,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创新效率的提升,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以及人才流动机制的不完善,也阻碍了人才在体制内外以及不同行业间的最优配置。应该看到,人力资本需要与物质资本相结合发挥作用,并且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只有不断优化创新环境,完善创新激励制度,才能充分调动人才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程度激发人才的创新潜能,创造更多社会价值。从宏观层面看,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完善现代产权制度,创造鼓励创新的制度和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从微观层面看,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充分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激发企业家精神。同时企业在管理运营中亦应大力营造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积极完善相关制度,不断激发员工的创新潜能。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郑州师范学院国家中心城市研究院院长 陈 耀)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