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试验区的核心任务和价值在于制度创新

2018年10月30日 06:49   来源:深圳特区报   姚龙华

  前海蛇口自贸片区要做好制度创新大文章,打造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必须更加注重首创性、深层次的探索试验,而不是简单的程序优化。

  历史的发展,总有一些关键的节点,释放着特殊的信号。

  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深圳、来到前海,向世界郑重宣示中国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的坚定决心;在广东视察期间,新华社还发布了习近平总书记对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他强调要把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两件大事的“相遇”绝非偶然,其中蕴藏着自贸试验区发展的重大机遇,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大有可为。

  当前,改革在很多领域突入了 “无人区”,仍有许多重大课题需要探索;开放要上新水平,仍有不少“堵点”需要打通。自贸试验区肩负着“为政府治理立标杆、为国家开放试制度、为区域发展筑高地”的重要使命,必须拿出更大的担当和作为,在新时代改革开放中冲在最前面。

  制度创新是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核心任务,自贸试验区首先必须是制度创新试验区。如果把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看成是向高处走的纵坐标,把制度创新成果的复制推广看成是往远处去的横坐标,两个方向同时发力,那么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广度与高度都将得到极大拓展,形成一个更加令人期待的价值坐标系。

  作为广东自贸试验区的“三叉戟”之一,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是制度创新的一块“高产田”。前海蛇口自贸片区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形成了以投资便利化、贸易便利化、事中事后监管、金融开放创新、法治创新、人才管理改革、体制机制创新等七大板块为核心的制度创新模式。

  平台能级高不高,不仅要看经济发展实力强不强,更要看制度创新影响大不大。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发布的“2017—2018年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显示,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实现对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反超”,位列第一。制度创新本身也是驱动片区跨越式发展的强劲引擎:片区企业实现年增加值超过2000亿元,年均增速41%;实现税收超过300亿元,年均增速49%。

  更重要的是,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的制度创新成果不仅数量多,而且很多都是全国首创或领先,具备极大的复制推广价值。今年4月,广东省自贸办评选出30个“广东自贸区三周年制度创新最佳案例”,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有18项案例入选,占总数60%,位列三个片区之首;今年5月,商务部发布了自贸区第四批改革试点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的27项中,有7项为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率先开展或首批纳入国家试点。

  目前,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平均3天就有一项制度创新成果问世,改革创新的“速度与激情”令人啧啧称奇。从“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到“三天一制度”的改革创新,深圳改革开放创新的“闯将”本色未改,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成为世界观察中国“复兴号”高速列车行进方向的一个最佳“窗口”。

  最近,广深港高铁开通,港珠澳大桥通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驶上“快车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广东、深圳最重要的发展机遇。市委六届十次全会明确提出,要把大湾区建设作为改革开放的“二次创业”,携手周边城市共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加快建设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和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相比于物理层面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制度创新带来的化学反应,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来说显得更为关键。通过具有探索试验和风险防范双重功能的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在制度创新上提速提质,打通无形梗阻,将加速湾区内部要素流动,集聚全球创新资源,提升湾区发展能级。

  目前,国内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仍是浅层次,有相当一部分是程序性或技术性的功能优化型创新,主要集中在审批制度改革、事中事后监管和政府服务模式创新。而真正触及深层次体制机制症结的结构性创新不够多、不够深,还远没有达到系统集成的程度。前海蛇口自贸片区也不例外。

  前海蛇口自贸片区要做好制度创新大文章,打造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必须更加注重首创性、深层次的探索试验,而不是简单的程序优化。前不久,广东省人民政府正式印发《深化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实施意见》,赋予广东自贸试验区省级经济管理权限。前海蛇口自贸片区要以此为契机,把管理权限用足用好,争取在制度创新的数量和质量上均有新突破,输出更多可复制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发挥更大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