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看待居民存款增速减缓

2018年10月12日 07:24   来源:经济日报   

  对居民储蓄存款增速下降问题,需要辩证地观察和分析。无论是各项存款余额还是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下降的都是增速而不是绝对额,都是在维持较高增速之后的一种回落。下一步需保证居民储蓄率大致稳定,并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发挥好金融对改善民生和发展经济的促进作用

  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公布的金融统计数据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数据显示,截至8月末,我国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同比增长8.3%。此前39年间,这个速度从未低于9%。居民储蓄存款增速下滑更加严重,已从10年前的18%下降到7%左右。于是,有人开始分析中国人为什么不爱存钱了,国人的钱都去哪儿了。更有经济学家担心,居民储蓄率下降明显,有可能加大整个社会偿债压力和金融风险。

  笔者认为,对居民储蓄存款增速下降问题,需要辩证地观察和分析。

  首先,无论是各项存款余额还是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下降的都是增速而不是绝对额。单就增速而言,无论是8.3%还是7%,其实都是一个不算低的速度。而且,无论是创造新低还是降幅过大,其实都是在维持较高增速之后的一种回落。这是因为此前增长速度较快,以致基数扩大也较快。在本世纪初,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7万亿元,现在已相当于那时的近10倍。如同GDP等其他经济指标一样,随着存款基数的扩大,每增长一个百分点的绝对值和难度也不断扩大,增速回落实属规律使然。

  其次,当下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已回落至7%以下,尽管民众未必会把全部新增收入存入银行,但数字显示,新增收入增速与储蓄增速也大致保持了相同幅度的回落,且后者的增速还略高一些。

  尽管目前,还不必担心所谓储蓄率的“明显下降”,但对居民收入中储蓄以外部分的去向还是值得作一下分析的。鉴于今年CPI增速明显高于过去一段时间,对中低收入群体而言,增加的收入中肯定有一部分要用于应对基本消费品价格上涨。鉴于目前CPI中不包括房价,在调控形势下,多数城市商品房价格仍保持一定增幅,三四线城市涨幅更高,房价或租房因素会在很大程度上对冲居民收入增加的部分。

  2017年底,我国人民币住户贷款余额40.5万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29.1万亿元,中长期中的消费贷款为24.7万亿元,分别占当年GDP总额82.7万亿元的50%、35.2%和29.9%;比上年分别提高6.8个、4.5个和3.9个百分点,绝对水平和提升幅度都超过以往。数据也显示,在我国居民人民币住户贷款中,有近四分之三属于中长期贷款,而且其中又有约五分之四属于中长期消费贷款,其中绝大部分是住房贷款。居民贷款主要集中在房贷上,一是加剧了偿债压力和金融风险;二是使居民难以在其他领域贷款消费,继而放缓了消费升级进程。

  不久前,中央出台了《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 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落实好这一文件精神,除了应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和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消费热点,还要坚持楼市调控不动摇,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平抑租房价格,使房价整体水平理性回落,减轻民众的房贷压力,并使之可以向其他消费领域适度转移。同时,应深入调研医改、租房、教育、交通领域情势变化对民众生活的实际影响;健全完善价格变化快速反应机制,完善产供销衔接,把气候、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控制在最低程度。这样才能保证居民储蓄率大致稳定,并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发挥好金融对改善民生和发展经济的促进作用。(作者:潘 璠)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