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期间,8岁的男孩小文(化名)都在上补习班。因为作业写得不好,他被老爸骂了一顿,伤心之余,他最终选择离家出走。(10月9日《人民日报》)
假期本来是留给孩子放松休息的时间,让孩子自主探索世界,学习课外知识。而有些父母为了不让孩子输在“假期线”上,不但寒假、暑假、小长假,甚至正常的周末也“逼”孩子去上辅导班。补习班强行剥夺孩子本属于他们自己的时间,他们难免不乐意、对学习敷衍了事,结果与家长的希望背道而驰。
近年来,补课机构的“生意”日益红火,满大街都是辅导班的身影,它们深谙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大肆宣扬“假期多努力,赢在新学期”。为了孩子的未来,一些手头宽裕的家长不惜重金,一些囊中羞涩的家长也在勉力支撑。
前几天,火爆朋友圈的上海妈妈列出了两张账单——第一张是孩子的小学课外辅导开销,第二张是暑假培训开销。“一定不能让我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孩子即将幼升小的暑假,她又给孩子加码,报了十几个兴趣班,加上林林总总的其他费用,一共花掉32万。
为了孩子的教育,我相信绝大多数父母都可以倾尽所有。但是孩子心不甘情不愿,如“行尸走肉”般地接受辅导班提供的“加餐”服务,真的能达到家长预期的目的吗?一些家长因为自己掏重金把孩子送到补习班,孩子却不认真学习而大发雷霆:“掏血汗钱想让你成材,能不能理解一下父母的苦心?”孩子也可怜,家长也委屈。既然都痛苦,为何还要相互“为难”?
从本质上看,很多家长给孩子上辅导班,只是花钱买自己内心的一种安全感,让自己能够对孩子的教育少一点忧虑。好比孩子英语不好,多给他报几个英语辅导班,这样家长的内心就可以“万事大吉”了吧!
其次,我们生活的大环境中,随时随地都可能被别人所影响和带跑:别人家的孩子三岁就上奥数班了,咱们怎么也得小学一年级跟着上呢;别人家有钱上“名牌”辅导班,咱们怎么也得上一个,哪怕次点;别人家培养孩子的兴趣,咱们怎么也得给孩子报一个钢琴班。不考虑孩子自身发展的需要、盲目忧虑、强行打着孩子的名义为孩子好,殊不知强扭的瓜不甜,家长在给孩子报数不清的辅导班之前,能否考虑一下孩子的想法和孩子真正的兴趣。
辅导班有时不仅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还可能“恶化”孩子的成绩。太重的课业负担,容易影响孩子身心健康,超负荷学习,甚至可能导致孩子对学习永久失去信心,影响孩子以后的发展。因此,补课并不是对任何孩子来说都皆宜的“补汤”。现在提倡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家长也不应一味强调“成绩”“分数”,高分低能的学生也注定无所作为。
笔者曾读过一篇文章,讲的是你花了那么多时间和金钱,但是最终可能仍要接受你的孩子不过是平庸之辈的事实。为什么呢?因为真正的教育、最好的起跑线不只是靠钱砸出来的。
当然,如果是孩子主动要求报自己感兴趣的特长辅导班,或者是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有某种欠缺,想去辅导班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这都是值得赞同的。辅导班的意义不在于价格高低,报的数量多少,其意义在于学生本身,如果逼着孩子去补课,强迫孩子去培训,只能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