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根据查处的扶贫领域问题,公布了几类“作秀式”扶贫的案例:贫困县举债搞政绩工程;扶贫项目“被完工”,成了烂摊子;为了效果租牛迎检;追求高大上搞形象工程……在脱贫攻坚关键时期,这样的警示不断在提醒,脱贫来不得半点虚功。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贫困规模大幅缩小,农村贫困人口由2012年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7年3046万人,累计减贫6853万人,平均每年减少1370万人,减贫规模前所未有。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了3.1%,累计降低7.1个百分点,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未来3年,我国还有约3000万农村贫困人口需要脱贫,平均每年需要减贫1000万人以上,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党中央将2018年作为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就必须坚决对扶贫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等作风问题说“不”,在务实戒虚上下功夫,提高脱贫攻坚的质量和效果。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广大基层扶贫干部作为脱贫攻坚的生力军,其作风好坏虚实,直接关系到脱贫大业,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如期实现。
应该看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弄虚作假的风气仍然在一些地方存在,在有的扶贫干部身上还比较突出。有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转转、不用心”,搞走读式帮扶;有的表面上对群众热情和气,实际上对群众冷暖不放心上;有的名在基层身在机关,长期浮在上面,对下情知之甚少,搞挂名式帮扶;有的说得多做得少,填表多、计策少,道理多、办法少,雷声大、雨点小;有的把矛盾和问题上交,推卸责任,总想蒙混过关……事实充分说明,作风问题成为了脱贫攻坚战中“最大的敌人”“最大的障碍”,必须加强作风转变,做到务实戒虚。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扶贫工作必须务实,脱贫过程必须扎实,脱贫结果必须真实,让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脱贫攻坚是一场等不起、输不起的攻坚战,要想拿下脱贫攻坚战的“娄山关”“腊子口”,必须实字当头,来不得半点虚假,容不得丝毫糊弄。只有作风过硬、务实戒虚,才能攻克堡垒,啃下硬骨头。扶贫干部在作风上务实戒虚,就是要扎根农村,心系困难群众,保证脱贫攻坚的举措务实,政策落实扎实,脱贫的成效真实;就是要讲实话、办实事、见实效,不搞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让脱贫工作始终走在务实、求实的轨道上。
转变作风离不开制度上的保障。脱贫攻坚中要坚持正向激励,建立健全容错纠错等机制,提振扶贫干部的精气神,推动形成务实戒虚的良好作风,引导扶贫干部积极担当作为,夺取脱贫攻坚战的最后胜利。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