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盘和林认为,对于互联网彩票销售,彩民还是有很大需求的,对于这种需求,宜疏不宜堵。但目前互联网彩票销售的大环境确实堪忧,所以当下最重要的,还是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在创造形成良好的环境之后,再谈发展互联网彩票。未来条件许可的话,审批一些具备实力、规范经营的公司从事互联网彩票销售,是可以期待的。
9月3日,财政部网站公布了关于修改《彩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下称《细则》)的决定,修改内容之一是新增了一条“非法彩票”情形,即擅自利用互联网销售的福利彩票、体育彩票。
这意味着,继8月21日由财政部、中央文明办等一共12个部门联合签发2018年第105号令,重申了坚决禁止擅用互联网销售彩票的行为之后,官方再次严打擅自利用互联网销售彩票行为。
实际上,这不是互联网销售彩票第一次被叫停。从2007年开始,仅“集体叫停”就有5次之多,时间分别在2007年、2008年、2010年、2012年以及2015年。虽说并不是每次叫停都是想要整治混乱与违规并存的互联网彩票市场,其中也存在着探索互联网彩票发展模式的“战略式叫停”,但是不可否认,互联网彩票市场即便是在合规之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更不用说叫停之后出现的各种乱象。
在彩票市场多年来的整体发展中,互联网彩票毫无疑问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互联网彩票全年销售额仅为1亿元,到了2014年,这一数字到达了850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了110%。以2014年来说,在全年3840亿元的彩票销售额中,互联网彩票销售占比达到了22.23%。不过,自2015年禁令发布并实施之后,彩票市场的增长势头受到了阻击,2015年全年销售额下降为3679亿元。
在2015年禁令发布后,彩票类app其实也并未被全面消失。在尝到了互联网销售的甜头之后,不少公司还是选择了继续“经营”。不可否认,相较于实体店,互联网销售的便捷性是其最大的特点。2014年世界杯期间,说是全民买彩也毫不为过。到了2018年世界杯,虽然互联网彩票已经被明令禁止,但是只要用手机在应用商店里搜索“彩票”,几十甚至上百个彩票app就会出现,可见,互联网彩票仍然有着极大的需求。不过,这类违规app也存在很大的风险。
首先,互联网彩票app在精心包装之下,往往具有一定的欺骗性。尤其是那些本就不打算走正道的公司,其惯用手段便是收钱不出票。简而言之,若是彩民没有中奖,那它们便直接将钱收入囊中,这是最大的利润来源;若是出了小奖,则自负盈亏,给彩民也无妨;而若是出了大奖,很可能无良公司就会直接跑路。
众所周知,彩票是带有公益性的竞猜游戏,彩民每买一注彩票,便有相应的金额被用于国家公益事业。而这些无良公司的存在,不仅危害到彩民的利益,也损害了国家的利益。
其次,互联网销售彩票也会带来安全性的问题。对于鱼龙混杂的互联网彩票app来说,即便其本意不在于诈骗,也并不是每一家都有足够的实力来保证彩民资金的安全。拥有大量资金却没有足够互联网安保实力的公司,很容易成为黑客攻击的对象。
同时,还存在着信息安全的问题。彩民购买互联网彩票,意味着需要使用与银行卡绑定的支付工具,以及实名认证领奖人身份。很显然,这是一把双刃剑,身份信息泄漏、金融信息泄漏都是可能出现的问题。
此外,互联网作为更加便捷的渠道,还可能造成未成年人购彩和部分彩民沉迷的问题。
这些都是彩票线上销售屡遭封禁的原因所在。
不过,从今年世界杯期间各种违规或者外围网络销售渠道的火热来看,对于互联网彩票销售,彩民还是有很大需求的,对于这种需求,宜疏不宜堵。但目前互联网彩票销售的大环境确实堪忧,所以当下最重要的,还是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以保护彩民权益,打击违法犯罪。在创造形成良好的环境之后,再谈发展互联网彩票。
实际上,此次《细则》修改后,对未来的互联网彩票销售是留有空间的,在定义为“非法”之下,是有“擅自”前缀的。也就是说,短期或许不再审批互联网彩票销售,而是以规范市场为主,但如果未来条件许可的话,审批一些具备实力、规范经营的公司从事互联网彩票销售,也是可以期待的。(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盘和林)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拧紧网售彩票阀门 竞猜需求何处释放?
治理网售彩票不妨多措并举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