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老换住宿”让我们重新思考“陪伴的意义”

2018年09月06日 11:50   来源:东方网   苑广阔

  在杭州工作的碧晨(化名),生于1996年,她从未想过自己会在20多岁时住进养老院,并感到“如鱼得水”——今年4月,杭州市滨江区团委联合该区民政局,在“阳光家园”养老院开展了一个鼓励年轻人参与助老服务的项目,参与项目的年轻人每月为老人们提供不少于20小时的志愿服务,就能以每月300元的低廉价格住进养老院。(9月5日《成都商报》)

  杭州“阳光家园”养老院推出的“敬老换住宿”项目,经媒体报道以后,引发了全国网友和公众持续的关注,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支持与点赞的声音。与此同时,很多网友也提出这样的建议,那就是能否把这种“敬老换住宿”的模式在全国更多地方推而广之,这样就可以让更多刚刚走出大学校门,踏入社会的年轻人能够减轻住宿的成本和生活压力,同时也让更多老人能够得到年轻人的陪伴。

  这样的愿望是美好的,但是却未必那么容易实现。实际上当社会各界对于这一模式不吝溢美之词的时候,参与第一期活动的8位志愿者,最终只有两位留了下来。而离开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比如自己买了房子,不符合入住的资格了;比如工作需要加班,住在这里不甚方便等等。相比于外界对这一模式的高度期待,“敬老换住宿”的项目发起人,阳光家园社工部主任王恺却显得异常冷静,在他看来,这个模式可能既不能满足老年人最迫切的养老需求,也不能解决年轻人的住房问题。王恺更希望这个项目回归到“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的本意上——“不要试图向这套模式要一个答案,最重要的就是陪伴本身。”

  换句话说,在这一模式难以在全国范围得到复制和推广的情况下,它最大的意义,就成了对我们的一种启发,启发我们重新思考“陪伴”对于老年人的价值和意义,告诉我们老年人群体最需要的或许就是“陪伴”,而不管这种陪伴是来自于他们的子女,还是来自于陌生人。那么,当我们通过这一项目,发现了这一“真相”,就要努力去实现“陪伴”的目的。

  作为老人的子女,不管老人是居家养老,还是在各种各样的养老机构养老,子女都应该尽最大限度给予他们必要的陪伴,以满足老年人的情感需求。而作为养老机构以及一些民间组织,也可以通过吸纳志愿者定期或不定期到养老机构,以提供志愿服务的方式,满足老年人渴望陪伴的情感需求。实际上通过“敬老换住宿”项目可以知道,这对老年人群体和年轻人群体,是一种双赢,而不仅仅是年轻人在付出。

  对于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的中国来说,任何可以让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过得更加充实、舒适的方式,都是值得尝试与探索的。在这种尝试与探索中,我们会发现老年人群体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然后根据他们的这种需要,来改进我们所能够提供和给予他们的东西。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