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交易里的绿色增长极

2018年08月31日 09:17   来源:北京日报   崔文佳

  听过林场卖木材的、卖特产的,您听过卖“空气”的吗?本月,塞罕坝林场在北京环境交易所完成了这样一笔买卖。2015年,塞罕坝林场启动首批造林碳汇和森林经营碳汇项目,经过3年多的潜心经营,如今终于迈出了实质性一步。按照市场行情和价格走势,首批项目全部完成交易可以给塞罕坝林场带来上亿元的效益。

  对于不少人来说,碳汇交易还是个新鲜事儿。简单来说,就是企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超出规定额度,需要购买一定比例的项目减排量予以抵消,购买林业碳汇正是抵消途径之一。近些年,一些地区开始尝到“卖空气”的甜头。比如,曾经的采矿重镇北京房山区周口店在产业转型之后,尝试开发了4605亩碳汇林,第一阶段就以30元/吨的单价收益了7.59万元。像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这样的“大户”,碳汇交易额已经突破百万元。这些先行者探索出了一条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生动证明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色致富经对京津冀协同发展颇具启示意义。从全局来看,张家口、承德等地定位于生态涵养区,也就意味着,这些地区的优势在生态、活力在生态、潜力在生态,协同发展的载体和抓手也在生态。但也要看到,这样的角色不可避免地让其在发展经济上“束手束脚”,我们不能让守护生态的人吃亏。那么,到底该如何弥补这样的利益牺牲?除了政策补贴、林下种养,碳汇交易提供了又一个思路。尤其是随着节能减排任务的不断提升,方兴未艾的林业碳汇产品未来可期。

  业内人士表示,虽然前景不错,但碳汇交易并不好做,现实瓶颈还有不少。比如,社会认知度有限,不乏一些有资源禀赋的地区不知自己的优势和潜力;林地经营权不清,不可避免的变动影响碳汇林的长期经营。其实,这些都是新生业态的常见问题。作为改革创新高地,京津冀先行先试,引领产业的发展成熟。目前,北京拥有全国业态最全的环境交易所,崇礼成为全国首批碳汇城市之一,这些是进一步破题的有利条件。

  在可预见的未来,三地各展其长,不断以改革创新补齐现实短板,我们就能牢牢抓住“风口”,托起一个个绿色增长极。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