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新增信贷规模超了预期,释放哪些信号?

2018年08月16日 10:50   来源:中国网   莫开伟

  13日,央行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截至7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8.5%,增速为今年3月以来的最高值。与此同时,7月新增贷款1.45万亿元,同比多增6278亿元,其中企业中长期贷款所占比重明显较上月上升。

  央行发布的这份金融统计数据,尽管一些数据仍不及预期,但依然令人振兴,尤其让实体经济看到了新希望——融资难、融资贵困局有望得到有效缓解。

  7月银行机构新增信贷规模超预期到底释放了哪些积极信号?

  第一,显示出近期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种种举措正在逐步发挥作用,货币政策方向是对的。过去几年,央行通过多次降准释放了大量流动性,且监管当局也相当发力,给予银行金融机构较为宽松的监管环境,鼓励银行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投入,但由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没有彻底疏通,使央行释放的流动性被跑冒滴漏等手段截留到了其他监管套利领域或泡沫产业领域,实体经济并没有从中得到较大的收益。

  为此,中央政府、央行和银行监管当局看到了这个问题的症结,6月份央行、银保监会等五部委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提出货币政策、监管考核、内部管理、财税激励、优化环境等23条具体措施,督促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切实降低企业成本,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

  最近中央政治局会议召开后,央行和银保监会等金融决策与监管部门围绕会议精神,就如何落实“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基调做出了部署,为银行机构扩大信贷投放指明了方向。

  银保监会近日发文指出,要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保障实体有效需求,“落实无还本续贷、尽职免责等监管政策、提高小微企业贷款不良容忍度”。成了缓解小微企业资金压力、降低其持有贷款成本的定向政策举措。这些政策措施的推行,有效疏通了货币政策机制,使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共同发力,为解决实体经济融资之困消除了一切障碍。

  第二,传递出货币政策、信贷政策以及其他监管政策的微调、完全传导至实体经济仍需要一段时间的信号。从央行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看,7月份M1增速仅5.1%,和M2的趋势之间出现背离,这反映出了狭义货币(M1)增速、社会融资规模增速等数据偏低或不及预期;未来若想让实体经济有效融资需求得到充分保障,还需相关政策持续发力,尤其不能将一些扶持实体经济的优惠金融及财税政策打折扣,使一些政策仍悬在半空中无法落到实处,使实体经济难以彻底摆脱融资困局的干扰。

  从当前看,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应加大对支持实体经济各项优惠政策的督促落实,中央政府可对银行机构落实支持实体经济信贷投放的业绩进行定期考核,实行奖优罚劣。

  央行建立降准资金流向动态监测考核体系,通过一定的货币政策措施比如提高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对商业银行进行奖惩,将降准释放的资金全部投放到实体经济的银行机构给予降低存款准备率的奖励,反之亦然。

  银行监管机构应指导银行机构正确理解监管政策意图,充分利用当前“宽信用”带来的流动性充裕、融资成本稳中有降的有利条件,支持银行机构加大对小微、基建等特定领域的信贷投放力度,扩大对实体经济融资支持。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