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乡村新闻官”打通乡村振兴“最后一公里”

2018年08月15日 07:24   来源:红网   杜迟

  广东省清远市首批“乡村新闻官”日前正式上任,该市84个镇街共1023条行政村将陆续设立“乡村新闻官”。这是清远市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落实“一村一品一故事”和新闻惠民工程,用本土语言传达好上级政策,讲好本土故事的创举,属全国首创。(8月14日《广州日报》)

  “乡村新闻官”,今日笔者在新闻上第一次见到这个说法,感觉无比新鲜,却又不明所以。众所周知,一个村落,面积不过方圆十里,人数不过几百几千,平日里大家一同劳作,串门唠嗑,好不热闹,有个什么新鲜事儿还不立马就传遍全村,人尽皆知,还设个“乡村新闻官”作甚,岂非多此一举?其实不然,村里的家长里短或许传播迅速,但对村外的事情,村里消息可就没那么“灵通”了。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针对这一问题清远市率先推出改革措施,设立“乡村新闻官”,专门负责农事播报,全面推动乡村新闻治理,打通城乡一体化中信息不对称的“最后一公里”。

  一直以来,受地理条件和物质条件等自然因素的制约,即使在信息化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乡村对外界信息的接收依然存在闭塞现象。村里“听不到”外界,外界“看不到”村里,两者无法深度了解、融入,又如何能互相支持、共同发展?在此背景下,打通村里村外信息脉络已变得至关重要。“乡村新闻官”用本土语言向村民传达外界信息,再为乡村代言向外界讲好本土故事,切实做好双方信息互通、深度融入,让新的技术走进乡村,让乡村特色走出本地,这对农业创新技术引进、扩宽农产品销路、振兴乡村旅游,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另外,受文化水平的限制,大部分村民对政策解读或多或少都存在困难,往往理解不够到位,再加上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大量惠农政策,想让村民靠自身全面了解也确有难度。针对此等情况,“乡村新闻官”的出现恰如雪中送炭,用百姓语言,将政府的每一条惠农政策都准确、及时、稳妥的传到地里田头,让农民听得懂、听得明、听得及时,能完成领会政策含义,再根据自身情况及时行动,充分享受政策优惠,跟着党的步伐,努力实现脱贫致富。

  最后,村庄内部的信息虽然无传播障碍且相当迅速,但三人成虎、以讹传讹的情况也并不鲜见。一直以来,在农村由于捕风捉影、轻信谣言导致的悲剧与笑话数不胜数,如今有了“乡村新闻官”,就能及时纠正流言,将最准确、真实的情况反馈给村民。引导舆论导向,协调村内关系,普及社会常识,传播资讯,传承文化,最大程度的减少谣传、误区、盲点,让农村风气逐渐走向文明、科学、理智。

  “乡村新闻官”虽位置不高,但作用却不小。作为乡村振兴的马前卒,新闻官们一定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走群众路线,切实当好乡村的代言人、政策的扩音器、民风的引路者,助力乡村发展,打通乡村振兴“最后一公里”,让全世界都能听到中国乡村振兴的响亮声音。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