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培训班为何“高烧”难退?

2018年08月09日 09:40   来源:东方网   犁一平

  语文、数学、英语、面试技巧、仪容口才……本应恣意奔跑嬉戏的年龄,许多孩子却被家长塞进教室接受“幼小衔接”培训。在上海一家专为应试民办小学招生而开设的“幼升小精英培训班”,一位姓杨的老师介绍:暑期里孩子每天来机构学习,开学后每周来两次,收费3万元。按照这家机构“幼升小”孩子的知识标配,幼儿园毕业前孩子要掌握3000个汉字、100以内加减法和简单的英语会话,此外还要基本掌握汉语拼音。(8月8日新华网)

  一般而言,小学毕业才要求掌握3000个常用汉字,“幼升小”培训班竟然把掌握3000个汉字作为“标配”,相当于迈进小学大门就基本上达到了小学毕业的语文水平标准。这无疑是典型的“早教”做法。加再上100以内加减法和简单的英语会话,如此“幼升小”的标准之高,令人咋舌。当然,这或许只是“早教”现象的冰山一角,其他地方也许有比上海标准更高的,即使标准低的,大概也低不了多少。

  那么,到底是谁推动了“早教”现象呢?尤其在“禁令”之下,为何还有培训机构“顶风”开设“早教班”呢?有人会说,是家长造成了这一局面。其理论依据是“市场需求”,家庭经济条件稍微好的,几乎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赢得起跑线”,或担心孩子“输了起跑线”,催生了培训机构,并推动培训机构开设“早教班”。

  但是,有的家长却不同意这种说法。在他们看来,自己是被逼的,别人家的孩子“幼升小”时掌握了3000个汉字、会100以内的加减法和简单英语会话,自己的孩子不会,掉队了,跟不上班,孩子“吃亏”,学习没兴趣,老师也不看好,家长挺后悔的,于是拉着孩子跟风上“早教班”。这些家长会说,如果都不许上“早教班”,自己也不会这么狠心。

  这有点儿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考问,拎不清,责任不好划分,板子不知道往哪儿打。由于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源,监管部门有心下“禁令”,却很难从现实行动上杜绝“早教班”现象,“早教”培训班“高烧”难退,或者“明”退“暗”烧,无法阻挡。这,不论是对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对社会舆论,都显得比较尴尬。

  难道此题无解吗?非也。仔细分析,不论是“幼升小”,还是“小升初”,不论是“初升高”,还是“高升大”,已经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应试链”,那些在前三每个阶段都“优秀”的学生,高考不是问题。君不见,不少“少年大学生”并非真正的神童,而是通过种种渠道上过“早教班”,提前完成了学龄段的全部课程,再继续上学就是“炒剩饭”,浪费韶光。

  与此同时,每个阶段的选拔难度也越来越高,相应,教学难度系数也加大,于是就有大学高材生家长辅导不了小学生的怪现象。是啊,之前的小学课程没有现在这么难,孩子不上“早教”培训班,始终跟不上班,打击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啊。这些就是问题的根源。那么,接下来该怎么办呢?责任在谁?答案不言而喻。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