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校园“手机禁令”的启示

2018年08月03日 08:44   来源:北京日报   鲍南

  法国国民议会7月30日表决通过一份法案,全面禁止15岁以下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手机。消息一出,迅速引发舆论关注,包括中国父母在内的许多家长大声叫好。

  常盯屏幕伤视力,只顾手游不学习,青少年沉迷手机的危害有多大,不必多说。许多人惊愕的可能是,素来倡导“尊重天性”“自由生长”的西方,竟然会下如此狠手帮孩子“断舍离”。实际上,西方对电子产品侵入孩童生活的担忧更深,许多家长甚至直接称电子游戏为“毒品”,管游戏开发者叫“毒贩”。不独法国,许多西方国家都拿出了相关举措——意大利2007年颁布禁令,违规使用手机可取消期末考试资格;希腊不仅禁止学生使用手机,连教师在校园使用手机也有限制;英国的“手机禁令”已经覆盖了95%的英格兰地区……从制度层面对少年“低头族”予以强力约束,这种鲜明的态度、统一的安排值得我们借鉴。

  这些年,中国社会对少年“低头族”的关注持续增长。为了让孩子们能从网络世界中“探出头”,不少地方和学校都进行了探索。有的专门召开“手机销毁大会”,场面不可谓不壮观;有的每天安排老师站在校门口“安检”,手机概不入校。这些做法,效果也是有的,但要么限于一地一校乃至一个班级,不具备普遍性,要么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让孩子与教师、家长的关系疏离。究其原因,或在于一些操作的简单粗暴,但关键还是自发管理的形式不给力。没有清晰的规则制度要求,没有一以贯之的执行力度,最后大家各行其是,治理效果自然十分有限。

  当然,我们点赞“手机禁入校园”,并非要对电子产品一禁了之。信息时代,孩子们作为“网络原住民”,想完全与智能手机绝缘,不现实也无必要。呼吁出台统一的顶层设计管管少年“低头族”,督促他们有节制地使用电子产品,最终目的是要帮助这些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更好地拥抱这个世界,明白应当“物为人役”,而非“人为物役”。让工具和我们的生活、情感、思考保持恰当距离,将有限的精力集中在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地方,孩子的成长才能真正搭上信息时代的快车。

  “低头族”越来越多、年龄越来越小,映照出人们在海量信息冲击下的脆弱与迷茫。增强孩子的自制力和免疫力,不能只靠家长、学校,更需要国家政策落锤定音、凝聚共识,这恐怕是我们从法国新规中获得的最大启示。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