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林志鹏:以红色文化资源为老区“塑形”“铸魂”

2018年08月01日 07:15   来源:经济日报   

  发挥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推动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发利用红色史迹、发展红色文旅产业、打造红色教育示范基地,实现红色文化资源保育与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双向互补、良性循环。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红色文化资源在革命老区乡村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但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总体上仍然存在体制机制不健全、开发趋同化、发展合力难以形成等问题。引领革命老区走上乡村振兴道路,既要以红色资源为之“塑形”,更要以红色文化为之“铸魂”,形成城乡融合、错位发展的红色乡村发展新格局。

  以红色资源为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塑形”。发挥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就要深入挖掘、精心整理老区红色资源,打造文旅融合精品和红色旅游胜地,擦亮革命老区的“红色名片”,延伸出红色文旅产品加工业以及各类专业流通服务组织、城乡电子商务等新模式,进一步导流出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创业农业、现代服务业等新业态。同时,理顺体制机制,避免多头管理,建立完善革命遗址保育联席办公会议制度,成立以政府分管领导牵头、有关部门分工协作的红色资源保护开发工作领导小组,以“重点遗址重点管、一般遗址规范管”的原则,对红色资源进行细化分类,强化修缮保护和开发利用,打造红色产业生态圈。

  以红色文化为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铸魂”。革命老区既是红色文化旅游胜地,也是红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二者相辅相成,文旅高度融合。要运用城市科技、信息、资金等优势反哺革命老区,加强红色人才培育力度,打造一支既熟稔党的长期奋斗历史和优良革命传统,又能紧跟时代步伐、善于与时俱进的红色专业人才工作队伍,“回引”一大批眼界宽、思路活、资源广、能力强的人才回村发展,在乡村治理和产业振兴中扮演重要角色。依托红色文化基地建设夯实革命老区组织基础,以深厚的红色文化积淀培养、孕育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激发老区振兴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建设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交融、和谐交响的乐土。

  打造城乡融合、错位发展的红色乡村发展新格局。革命老区乡村众多,要依据革命遗迹的历史影响力、公共服务配套、城乡一体化程度等社会资源和自然禀赋制定规划,分址施策。要培育不同红色乡村的比较优势,以特色兴优势,以优势促发展。坚持系统整合与区域错位发展原则,打造优势互补的红色产业链条,构筑革命历史主题旅游规划线路,加强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精准扶贫以及美丽乡村等资源整合,构建“红色小镇”和“红色乡村田园综合体”,既达到红色乡村与城市的融合交会,又实现红色乡村之间的优势互补、错位发展。

  (作者: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林志鹏)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