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耐心办好教育是中国弯道超车的基础

2018年07月13日 07:34   来源:北京日报   崔文佳

  今日中国,很多领域尚处于跟跑阶段,我们如何在最短时间内成为领跑者?在近日举行的一场见面会上,诺奖获得者、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丁肇中用一个例子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二战以后,日本和德国什么都没有了,教育系统也被破坏了,研究系统也被破坏了,可是政府非常支持科学。过了40年之后,现在日本的科学,德国的科学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

  支持科学、抓好教育,丁肇中开出的药方并不出人意料。作为一个有着尊师重教传统的民族,我们历来坚信“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回望新中国发展历程上的那些关键节点,抓好教育往往成为决策者突破困境、谋局未来的关键举措。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八成的人口都是文盲,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让中国人前所未有地大面积摆脱了“睁眼瞎”状况,让一个落后农业国具备了向现代化工业国迈进的基础。十年浩劫之后,“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了20年。”是恢复高考的重大决定,让人才向上流动的渠道再度畅通,为中国迈向现代化的进程按下了快进键。国家命运的起伏,让我们真切体会到了“教育”二字的力量千钧。

  “百校之父”田家炳早年间曾说,“13亿人口是中国的一个大‘包袱’,怎么把这个‘包袱’变成财富?我认为就是办好教育。”很大程度上,中国崛起的过程就是教育投入的过程,也是人才红利迸发的过程。“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多年来,中国持续提升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在GDP总量中的占比,甚至在教育部办公楼专门设立了一间“4%办公室”;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田家炳、邵逸夫、白方礼等有识之士进行着爱心长征。日拱一卒、功不唐捐,过去40年来,超过1亿中国人通过高考进入大学,全国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5.7年提高到11.9年……透过数字我们体悟到的,是教育之于社会进步的紧密关联,是知识之于国家民族的强劲脉动。

  中国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离不开教育的支撑。着眼未来,强起来的中国要站稳脚跟、无可撼动,关键是占据科技制高点,将更多基础创新、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对此,上上下下早已达成共识。很多人都在苦苦思索,中国如何才能摆脱被人“卡脖子”的隐患,尽快地成为领跑者?综合研判,抓好教育依旧是最优的答案。“高精尖”领域本就是高手之间的对决,我们在比学赶超,别人也不会停滞不前。弯道超车无非两条路:“开外挂”或猛发力。前者短期看性价比很高,一旦从长远计,把未来补欠账的成本以及受制于人的风险也纳入发展损益表,就会发现所谓快与慢、易与难的定义将截然不同。这个意义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通过狠抓教育来积蓄能量,我们才可能在未来厚积薄发、实现超越。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结出硕果注定有一个过程。正如丁肇中所举之例,二战后从头再来的德日两国,即便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支持教育,也用了四十余年才成为科技强国。我们国家体量大、任务多,谋求跨越式发展势必更加耗时耗力。欲速则不达,从本质上说,“教育即生长”,而非三下五除二地把知识灌进容器。不论是创新思维的培养,还是科学素质的提升,都必经自然的深度发酵,格外需要静气与耐心。

  我们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始终以一种朴素且真诚的态度对待着教育。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大战略下,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更需要把握好“快”与“慢”的辩证关系,既要强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紧迫,也要尊重教育“十年磨剑方有一朝惊艳”的客观规律。只争朝夕又脚踏实地,我们相信未来一代的创造力必将充分迸发,中国的追赶之路必将越走越顺。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