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盘和林
6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18年第二季度例会在北京召开,这也是易纲担任央行行长、货币政策委员会主席后召开的第一次会议。对比2017年例会,此次会议新闻稿出现了较大变化,释放了不少新信号。
首先,在表示要继续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金融走势的同时,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新提出要“加强形势预判和前瞻性预调微调”。经济全球化时代,国内外经济复杂多变,任何一个大的金融事件都有可能会引发蝴蝶效应。增强前瞻性形式预判和预调微调有利于化解重大风险,及时纠偏实时政策,预防和缓冲自身及国际各国金融风险事件对国内经济的冲击,符合当前推动我国经济平稳运行,打好三大攻坚战,做好改善民生工作战略基调。
此次货币政策大方向上,将“实施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切实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改成了“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中性,要松紧适度,管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从“管住”到“管好”,明确提出“松紧适度”,显然,今年下半年货币政策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这也是继央行降准之后释放的另一适度放宽货币政策的信号,其目的在于缓解市场流动性紧张,尤其是避免资金成本过高伤及实体经济。不过,该政策释放的货币流量是否能避开楼市、“脱实向虚”,进入实体经济,值得商榷。
同时,配套新增“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政策效果的滞后性与不确定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疏通渠道有利于缓解政策效果偏差,打折,无效的问题。央行降准若想达到稳固实体经济的政策目标,很大程度上是依赖政策传导机制的。
值得银行注意的是,此次会议删除了“有效控制宏观杠杆率”,将“维护流动性合理稳定”改成了“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从去扛杆,有效控制宏观杠杆率,到如今删除杠杆率,并不意味政策的反复,一味地控制杠杆会使得银行很难在维持流动性和控制杠杆之间找到平衡。这一改变,意味着中央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流动充裕是市场配置资源的前提,杠杆问题实则是结构性问题而非杠杆率问题,删除控制杠杆率,有益于保持市场流动性。中央认识的深化、焦点的转变,有利于在流动性和杠杆之间找到平衡点。
企业应该关注的政策动向是,会议删除了“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说法。直接融资指的是没有中间机构,主要通过股票,债权等金融工具获取资金的融资方式。我国目前直接融资增量比重已达到20%-25%的合理水平,虽然存量比重尚未上升至合理水平,但其是一项长期工程不仅事关金融,还依赖于政策机制,产业结构的更新升级。
不得不提的是,删除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并不意味着改革已完成。此举说明中央侧重点或转向保证政策的有效性和保证货币国际稳定,这是包括我国在内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贯的策略,一方面增强我国应对外部冲击能力,另一方面为进一步深化金融对外开放作准备。
增加“主动有序扩大金融对外开放,增强金融业发展活力和韧性”表明,逐步有序开放金融以扩大我国金融业规模,完善金融市场机制,同时增加资金流动性,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是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内在需要,同时也与该次货币政策例会宣布的其他政策前后呼应。如此,有利于把握稳中求进的节奏,打好金融风险攻坚战,守住金融风险的底线。
总之,此次会议在“稳健中性”货币政策之下,明确释放了“松紧适度”的信号。这意味着,今年下半年随着政策落地,市场流动性紧张能够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缓解。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