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体味中欧关系的世界意义

2018年06月28日 07:01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贾秀东

  近日,法国总理菲利普访华,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新年伊始马克龙总统对中国的访问。事实上,不只法国领导人,今年上半年,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德国总理默克尔先后访华。欧洲三个主要国家的领导人在短时间内到访中国,发出了看重对华关系的积极信号。与此同时,欧盟委员会副主席卡泰宁刚刚来华出席第七次中欧经贸高层对话,中欧双方正在为即将于下月举行的第20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做准备。从上述中欧高层互动中可以看出,双方有三点共识十分突出。

  强调中欧关系的战略性。今年是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机制建立20周年,也是中欧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15周年。中欧双方都视对方为自身发展的机遇而非威胁,都把对方置于各自外交政策的优先位置,都把对方作为加强互利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的重要合作伙伴。法国领导人表示,法中在多边事务中理念相通,两国高水平关系不仅有利于两国的发展繁荣,也有助于世界和平稳定。英国领导人表示,英方在许多全球性问题上同中方看法相近,重视中方在国际事务中重要作用,愿积极推进两国关系“黄金时代”,共同促进21世纪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德国领导人表示,中国是国际社会重要成员,是德国重要贸易伙伴,德中关系已进入新时代,在当前世界形势发生很大变化的背景下,德中两国要加强在国际事务中沟通协调。

  突出平等互利、合作共赢。欧洲三个主要国家以及整个欧洲与中国都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双方都愿意加强战略对接,深化互利合作,携手推进伙伴关系建设,实现双方关系新的更大发展。法方表示愿继续本着平等、互利、开放、平衡的原则,推动法中传统合作的大项目和中小企业的创新合作领域都取得实质性进展。英方称愿同中方加强贸易、投资、科技、环境、人文、互联网等领域务实合作。德方表示愿同中方加强经贸、科技等广泛领域合作,欢迎中国企业投资德国。三国及欧盟都对“一带一路”持积极态度,重视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增进对华合作,认为这极具战略意义。

  反对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近来,中欧加强高层往来与互动的背景十分独特,是在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大国经贸关系出现紧张的情况下进行的。中国与欧洲三个主要国家以及作为整体的欧盟同是全球化的推动者与受益者,同为世贸组织重要成员,在坚持多边主义、支持全球化、反对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方面有共同语言。中欧一致同意,当前形势下,欧中双方应共同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承诺共同维护以世贸组织为核心、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日前,习近平会见出席“全球首席执行官委员会”特别圆桌峰会外方代表并座谈时指出,新形势下,开放应该永不停歇、追求质量,合作应该团结互助、共迎挑战,共赢应该面向未来、携手并进。

  2018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将全面深化改革,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欧洲则面临着如何化解多重危机并存的新挑战,这对中欧而言都是值得思考总结和深化合作的重要契机。当前,中欧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两大力量”,促进共同发展的“两大市场”,推动人类进步的“两大文明”,双方从推动多极化和全球化,到倡导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再到改善全球治理、促进世界良性互动方面,应该而且完全可以携起手来,在世界上树立起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赢的典范。这是中欧关系的世界意义之所在。

  (作者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中欧关系开创新局面的一年    2015年11月25日
  • ·中欧携手迈向新十年    2013年11月19日
  • ·中欧光伏和解背后的亮点与短板    2013年07月30日
  • ·中欧班列,串起丝路机遇    2017年11月23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