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的中欧关系,政治互信正在加深

2016年01月05日 07:35   来源:中国网   纪明葵

  我们同英法德三大国以及欧洲其他次区域国家的关系呈现出竞相发展、相互促进的可喜局面,可称之为中欧关系的良性互动。首先,中欧双方共同庆祝了中欧建交40周年,欧盟的务实主义对华政策占据上风。欧洲国家的外交一直受到价值观和经济利益双重因素的影响。这几年我们明显看到与经济利益相关联的经济外交在欧洲国家外交中的影响、权重在上升。从近年来欧洲大国德国、英国、法国对华交以及中东欧国家对华政策,都可以看到务实主义色彩。以往,中国和欧洲发展关系受到一些干扰,干扰因素中价值观色彩影响比较突出。虽然,价值观因素在欧洲对华政策中没有消失,但在降温、在淡化。欧洲国家开始表现出认同中国发展模式的现实性。在互动中不搞你输我赢的竞争,而是大家一起把蛋糕做大,不断扩大共同利益,不断拓展互利合作,分歧也在相对缩小,难题更容易解决。

  欧洲国家外交呈现出多元化趋势。2013年习近平主席访问德国、法国和欧盟时,提出了四大伙伴关系。发展到2015年,已然很有效地改变了中欧之间对话机制。欧洲国家传统对外政策只有两个方面,一是置身于欧洲一体化;二是构建跨大西洋伙伴关系。如今中欧构建新型经济体关系已经成为欧洲第三个方面。

  今年李克强总理同欧盟新一届领导人进行了会晤,达成一系列重要共识,集中体现在双方同意要推进三大对接,即中方的“一带一路”倡议与欧洲的发展战略相对接,中国国际产能合作同欧洲容克投资计划相对接,中国与中东欧16+1合作与中欧整体合作相对接。在双方努力下,我们已经收获了重要的早期成果。比如建立中欧共同投资基金,打造中欧互联互通平台,启动首次法律事务对话,加快推进双边投资协定谈判、尽快启动中欧自贸区可行性研究等。

  欧对华政策与美国拉开距离。英国作为美国最亲密的盟友从不参加对叙利亚空袭、到建立人民币外汇市场、再到英法德三国直接加入亚洲投资银行、中国与法国等一起通过艰苦谈判达成巴黎气候变协议。 一个最突出的变化是欧盟外交走向多元化,不在是只和美国及欧洲大陆要保持紧密的关系,而是要抓住中国与新兴发展中大国的机遇,促进共同发展、共同增长、共同塑造世界。与美国把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不同,欧盟视中国为共同发展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如中国宣布建立亚投行,美国的第一反应是“中国挑战了世界金融秩序”,欧洲却是要瞪大眼睛寻找发展机遇。中国已经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很多欧洲人称中国是“未来的超级大国”。欧洲对历史上大国兴衰,比美国经历丰富,经验和教训也多,现在欧洲已经在心理上准备迎接中国成为超级大国。

  中德务实合作继续推进,“中国制造2025”正同“德国工业4.0”战略的对接,德国认为中国的精密机床制造并不比日本的差。中法正就开展第三方合作达成一致,为中欧合作发挥着引领和示范作用。习近平主席对英国的访问使双方关系进入“黄金时代”。英国要做中国在西方的“最强有力的支持者、最开放的合作伙伴、最友好的朋友”。中英关系的发展标致着中国同西方国家关系进入了新的时期。中国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欧洲复兴开发银行接纳中国成为正式成员,美国也不得不通过IMF改革方案,使得中国在IMF的份额及投票权都得到大幅提升。

  今后中欧各种力量之间互动会不断继续和深化,并对中欧同美国关系产生良性影响,也能推动中美与我周边国家关系的改善。

  “倡议”是中欧关系动力

  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将成为中欧关系能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动力。欧洲国家刚开始对“一带一路”是观望的,搞不清这个倡议要干什么。但经过近一年多时间的了解和沟通,欧洲国家对“一带一路”的认识发生很大的变化。欧洲国家正认真思考“一带一路”如何和他们自己的国家发展对接,德、法直接成立了高铁研发中心,与中车共同合作;英国邀请中国参加伦敦至伯明翰高铁改造。中欧共同认识到这是一次人类生产模式的变革,高铁将使海权经济与陆权经济并重。

  中国与中东欧“16+1”机制对“一带一路”的支持,拉动了整个欧洲国家。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峰会在苏州召开,各国领导人亲身体验了中国高铁的速度与进步,并以乘座的高铁列车为背景集体合影。东欧国家对 “一带一路”建设表达积极参与的热情。匈牙利第一个和中国签订了“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匈塞铁路塞尔维亚段已于今年12月23日开工,这条铁路将把匈牙利的首都和塞尔维亚的首都连接起来,拉动整个中东欧地区和西欧国家的互联互通,把中东欧、西欧乃至整个欧盟联动起来。

  然而,中欧关系仅仅依靠经济上的好处还不够,我们必须把政治互信建立起来,中欧关系才能走得更稳、更长、更远。政治互信正在加深,欧洲的对华政策也在积极的调整,但加大塑造新型中欧关系还有一个过程,不仅要把经济合作向前推进,同时要将中国和平发展理念、负责任大国担当、积极推动全球治理能力建设等外交新理念推广开来,让欧洲对中国的看法更加全面、客观、立体,对中国的偏见、误解更少一些,政治互信更多一些。政治互信的建设也许会落后于铁路的建设,但它是真正合作的基础。

  实践是中欧关系基础

  中国与欧洲1975年建交以来,双方关系虽然经历过波折起伏,但通过中欧双方共同努力,建立了高级别战略对话、经贸高层对话、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三大机制,增进了了解,扩大了共识。经贸上,中国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欧盟连续十多年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欧经贸关系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具活力的经贸关系之一。人文交往上,双方每年超过500万人次人员往来,沟通了心灵和情感,促进了文明间交流与交融。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中欧保持对话与协调,共同推动多边主义和发挥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核心作用,积极合作应对全球性挑战。中欧已经成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描绘了双方合作蓝图。中国和欧盟宣示要共同打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

  中欧关系连续升温,从中欧合作伙伴关系、中欧全面伙伴关系、中欧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连上三个台阶。习近平主席说“险滩和礁石阻挡不了奔腾入海的河流,我相信问题和分歧也阻挡不了中欧友谊和合作的前进之路。” “历史将证明,实现‘中国梦’给世界带来的是机遇不是威胁,是和平不是动荡,是进步不是倒退。拿破仑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当这头睡狮醒来时,世界都会为之发抖。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 中国人民从自身经历中形成了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自觉选择。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

  中欧有共同的战略需要。作为世界上重要的两大经济体,中欧都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都反对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欧盟换届后的新领导层,也非常重视中欧关系的长期稳定,将中国视为重要合作伙伴。中欧人口和经济总量分别占到世界四分之一和三分之一。双方在启动中欧投资协定谈判,一个重要目标是至2020年中欧贸易额要达到1万亿美元。

  第十七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决定支持“一带一路”倡议与欧洲投资计划进行对接,去年9月举行的中欧经贸高层对话提出,建立中欧共同投资基金,中国提出了向欧盟投资3150亿欧元的计划,中国是第一个宣布向该计划投资的非欧盟国家。

  中欧经济利益和决策互补性很强,是互不可缺的伙伴。欧盟具有技术、管理的优势,可以成为中国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合作伙伴。而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可以为欧洲扩大就业和经济增长提供动力。展望未来,“智者求同,愚者求异。”中国需要德国质量,德国发展离不开中国市场和中国速度。

  中欧关系一要坚持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原则,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和损害对方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二要坚持平等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反对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坚持按通行的国际规则协商解决贸易分歧;三要加强宏观政策沟通协调,推动经济持续增长;四要积极推动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着力改善双边投资环境,双方要深入交流中欧投资协定相关问题,尽快商定协定范围,就重要问题达成共识;五是“一带一路”倡议和欧洲投资计划的对接,大力加强国际合作,扩大双方投资合作;六要扩大经贸领域务实合作,探索数字经济新的合作领域,中欧合作是宽领域深层次全方位的合作。

  “中国梦是奉献世界的梦。‘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是中华民族始终崇尚的品德和胸怀。中国一心一意办好自己的事情,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为世界作贡献。随着中国不断发展,中国已经并将继续尽己所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中欧之间的战略诉求以及共同发展利益,使得中欧关系越走越近,欧盟更加欢迎中国的和平崛起,更加认可中国的发展模式,更加欣赏中国的发展道路,愿意看到中国享有与其综合国力相称的国际地位,也期待中国在国际和地区舞台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这对于稳固中欧关系,拓展共同战略利益,尤其重要。

  (纪明葵,国防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