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欧洲之行:中欧产能合作天地宽

2015年07月02日 07:53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拓展国际产能合作,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此次访欧的一大关键词。中欧携手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对中国、对欧洲、对相关国家来说,是多赢举措,这必将开辟中欧务实合作的新天地,同时促进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李克强总理此次访欧,与欧方就开展国际产能合作,达成广泛共识,取得丰硕成果。在与欧盟领导人会晤期间,中欧双方同意将“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等倡议同欧洲投资计划有效对接,推动互联互通和经济增长,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比利时方面表示愿同中方利用各自优势,开展产能合作,大力推动比中非、欧中非三方合作,实现互利多赢。中法共同发表开发第三方市场合作协议,两国愿采取多种形式,在核电、高铁领域共同开拓市场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如,两国核能企业已决定联合投资建设英国欣克利角核电站。

  中欧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是互利多赢之举。对中方而言,中国正进入工业化中期,工业体系完整,装备制造集成能力强,拥有优势富余产能,有待对外输出。另一方面,中方虽已引进吸收很多西方先进技术,但对一些核心产能尚未完全掌握,仍需继续从国外引进,向发达国家采购关键设备和零部件。譬如,中国目前有15%的核电设备、30%的高铁设备采购自发达国家。欧盟是最大的发达经济体,已进入后工业化时期,技术先进,产业发达,在自主创新、研发设计以及核心零部件等方面具有优势。中欧开展产能合作,有助于中国以较低的成本、较快的速度提升发展水平,实现产业升级,同时将一些优势产能向其他国家出口。

  对欧盟而言,出口大幅下滑,经济复苏的基础仍不扎实,面临许多困难。开展中欧产能合作,促进欧洲高端装备和高技术产业的对华出口和转移,有利于欧盟改善就业状况,增加出口收入,早日摆脱危机阴影,拉升欧盟经济增长。同时,这还有利于实现中欧经济合作的升级,即由原来的传统贸易合作上升到高技术、高附加值领域的合作,补齐中欧经贸合作中的高技术贸易“短板”,将中欧经济合作推上一个新台阶。中欧开展产能合作,还将对中欧关系的整体发展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刷新中欧合作的地平线。

  对有关国家而言,中欧携手进行产能合作,共同拓展第三方市场,无疑是重大利好。当前,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投资上需求旺盛,但直接购买西方高端装备和技术时却因价格太贵望而却步。中国产能物美价廉,非常契合其市场需求。中欧发挥各自优势,在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开展产能合作,生产关键技术设备,既能带动欧盟国家高端装备和技术出口,也可满足发展中国家建设需求,帮助有关国家发展实体经济,创造就业岗位,提升产业等级,实现低成本、可就业、高质量的工业化。

  对世界经济而言,在当前形势下,产能合作还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剂良方,有助于推动全球经济复苏。全球经济至今仍处于危机后的深度调整之中,面临下行压力和挑战,当务之急是解决供求总量和结构不匹配问题,而国际产能合作是其重要实现途径。欧洲的先进技术,中国高性价比的产业和装备制造能力,与各国有旺盛的基建等需求的有效对接,将促进世界经济整体复苏,树立“南南合作”与“南北合作”新模式,为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贡献“中欧方案”。

  令人欣喜的是,李克强总理的欧洲之行,为中欧产能合作规划了路线图。中欧产能合作已确定了4个目标,即对接双方发展战略,在基础设施建设合作上取得突破;以装备制造为重点,在第三方合作上取得突破;面向产业投资需求,在金融合作上取得突破;在提升贸易投资自由化水平上取得突破。

  有理由相信,作为中欧战略对接的重要抓手,中欧产能合作之路必将越走越远,越走越宽。(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徐惠喜)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