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基层个别地方出现了政策攀比的苗头:一方面,朝上头哭穷,看到别处有优惠政策,也要踏破门槛争取;另一方面,在下面摆阔,不断推出所谓更优惠、吸引力更大的政策,甚至脱离实际搞各种优惠工程和项目。(6月25日《半月谈》)
攀比,意为不顾自己的具体情况和条件,盲目与高标准相比。在这种心理作用下,往往会产生两种影响,即严重脱离实际和产生正向激励。不过,从现实情况来看,攀比之风下的正向作用往往不太明显。就如基层出现的政策攀比现象,要政策本身无错,但偏离要政策的本意就很难干出实绩。
政策攀比,大多都是面子心理在作怪。看到别处发展得好,自己也不想落后。倘若端正了心态,必然是好事。遗憾的是,要来政策却不实事求是研究政策、不去释放政策价值,这就让优惠政策失去了应有意义。尤其是,心浮气躁地一味攀比,最终伤及的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不符合优惠政策要求的。
对于个别地方来说,苦心要来政策却不利用好政策,甚至要把政策攀比当作政绩比拼,那么就很容易滋生出各种不良作风。众所周知,实干才出实绩,优惠政策只能说是借力发展的好支持,绝对不能把它奉为取得成绩的不二法门。要知道,如果从顶层认知上就存在偏差,那么自然就会给接下来的政策实施带来困扰,由此衍生出的不良影响将是深远的。
所以说,要避免政策攀比,引导好政绩观才是关键。地方要发展,关键靠内因。各地需要紧跟形势,认真挖掘地方发展潜力,不断开发和拓展自身的“造血功能”。只有端正发展理念,沉下身心谋发展,地方发展才会有后劲、有动力。倘若总活在要政策、拼政策的心理中,那么纵使有再好的政策,又怎么能指望其有实质超越呢?
因此,开展工作不能总指望优惠政策支持,而是要在不断优化作风上赶超比拼。生活中有这么一句话:“不靠天,不靠地,一切都要靠自己!”地方发展,最终还是要回到内驱动力上。任何短视行为,都是对地方发展的不负责。正是如此,政策攀比之风当休矣!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