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两条蜀道半个世纪的情怀守望最美中国

2018年06月25日 14:50   来源:中国吉林网   郭永良

  在西成高铁风驰电掣的今天,60岁的宝成铁路是否将就此歇下、长卧秦岭,成为一种情怀、一种记忆,昭示日月蹉跎和万象更迭?近日,笔者参加中国铁路总公司组织“发现最美铁路·新时代蜀道不再难”活动,走近相隔60年的两条蜀道,感受铁路半个世纪相守相望的力量。

  秦蜀两地,隔秦岭、巴山、剑门山,相守相望,山险坡陡,高峰连绵。距八百里路远,因其阻隔,使其有川不舟涉,有山不梯及。古代通行,曾缘溪傍麓,凿壁锤石,烧石打孔,架板为桥,始修栈道无数。通达关中,交通极为不便,人传“七褒城,八勉县、十二三天到广元”。川陕相隔,《水经注》云:“秦蜀之大阻也”。

  道路通,百业兴。60年前宝成铁路的修建开通,成为千古出川北上的第一条“蜀道”。把关中和蜀地连在了一起,把西北和西南连在了一起,改变了“蜀道难”的局面。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在“一带一路”的召唤下,宝成向西可接入陇海铁路西段去往兰州、乌鲁木齐;向东可接入陇海铁路东段去往西安、郑州、南京、上海;向北可接入宝中铁路去往银川、呼和浩特。甚至中欧班列,也需要通过宝成铁路翻越秦岭,一路向西前往欧洲。大交通格局让这条相牵相守的生命之线,焕发出新经济建设时期最耀眼的光芒。

  60年后的今天高铁动车渐成铁路主角,西成高铁运营标志着蜀道高效时代的到来。穿秦山越汉水联蜀道,为华北地区至西南地区又增加一条大能力、高密度的旅客运输主通道。西成高铁对于加强关中-天水经济区与成渝经济区的交流合作,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人民群众出行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媒体曾聚集西成高铁跨越陕川两省的前景时畅言,这是一条经济路、生态路、民生路、文化路、创新路……众多的定义说明它承载了太多的期盼。

  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如何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对于振兴西部而言,西成高铁和宝成铁路大大改善了陕川腹地的通勤条件,用不同的服务形式、速度互补给沿线群众出行带来便利,也为人们打开了追求幸福之门。在新的时期,蜀道应和着“老百姓有需要”的声音,用一脉相承的思路,秉持同样的情怀守望“最美中国”。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