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膛破肚”的秦岭何谓“国家绿肺”?

2015年11月17日 07:18   来源:红网   徐甫祥

  素有“国家绿肺”之称的秦岭,近年来却饱受“开山炸石”之苦。山体支离破碎,满目疮痍,满山遍野都是废弃石料。而附近的居民更是苦不堪言。村民说,采石场过量使用炸药开山炸石,威力巨大。每炸一次都像经历了一次5级地震,村民房屋开裂,不得安生。(11月16日新华网)

  全长1600公里的秦岭山脉,与黄河并称为“中华民族的父亲山、母亲河”:其横贯东西走向的连绵山脉,分别为黄河、长江第一大支流的渭河、汉江夹裹其间,孕育了周、秦、汉、唐的绝代风华,以及八百里秦川的风调雨顺。然而,就是这样一座传奇山脉,如今却经受着一场开山之殇,让人好不神伤:不知被“开膛破肚”的秦岭,是否还能“呼吸”顺畅?

  秦岭的“殇”源自于它“肚”子里的“矿”:蕴藏丰富的建材石料,成为让它遭受“灭顶之灾”的罪魁。仅310国道华县至华阴方向10多公里的里程内,两侧都是堆积如山的石材、多家石材加工厂及众多销售公司,并“成就”了华县作为远近闻名石材集散地的“美誉”。让人担忧的是,单是石料就让其“伤筋动骨”,若“肚”中更让人眼馋的金矿、钼矿及蓝田玉石矿等再被觊觎,那么,“遍体鳞伤”后的秦岭,还能成其为“国家绿肺”么?

  丰富的自然宝藏不应是秦岭的“罪过”,有罪的是无底线的贪欲及无节制的开采。换言之,依附于秦岭“发财”的大大小小的采石场、石材加工厂、石材经销商,以及“视而不见”的监管体系,才是这一切的“原罪”:“靠山吃山”不为错,但不应以毁灭性的掠夺为代价。你赚得盆满钵满,却让一个屹立千万年的“巨人”倒下,实在是对后世子孙的“作孽”;至于形同虚设的“监管”,则更让人无语,当地村民无数次的反映,以及每天都在响起、类似5级地震的起爆声,连老远老远的媒体都听见了,近在咫尺的“监管”会听不见?那林立的采石场、把满目青山变成了碎石坡,连不识山路的记者都看见了,你可别说没看见?

  当然,凡事都有前因后果,疯狂开采的背后,或许有着贫穷的影子:作为渭南市的贫困地区,秦岭北麓等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相当部分群众生产生活困难,而去采石厂打工成为沿线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如华县西沟村一位村民,每月在采石场可收入5000余元,足够全家温饱,而一旦失业,则全家再无生活来源。据悉,仅在秦岭北麓山区,似老高这样完全靠采石打工为生的村民,多达55.6万人之众。

  显然,正是基于村民的温饱,制约了秦岭的生态保护,也由此滋生了无节制开采行为。或许,监管部门对此表现出的优柔寡断、查处过程中的行动不力、以及不少采石场关闭后的“死灰复燃”,都是基于贫困现状的无奈?很明显,如果不能解决当地群众的温饱问题,秦岭的采石之殇,不会就此完结,甚至很可能还有采金之殇、采钼之殇、以及采玉之殇等尾随而来,给秦岭带来无穷尽的伤害。

  这是一个很难两全但又必须两全的课题:一方面,解决群众温饱势在必行;另一方面,传奇的秦岭,几亿年形成的生态,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瑰宝。但持续的伤害过后,必将是极为高昂的修复代价。因此,立足于生态保护基础上的绿色发展,是唯一两全之路:采石开发,应当有序、有度。开采完结之地,应做好土壤修复及植被还原。当然,修复应当科学,如先前在乱石堆上“植树”,不计成活,只为掩人耳目之举,再也不能发生了。此外,秦岭山脉丰富的自然资源、土地资源以及旅游资源,都给了我们开启多种经营“宝库”的“金钥匙”,就看当地如何一展身手了?

  采石之殇必须终止,村民温饱更需重视。期待当地政府既要坚守绿色发展信念,做好秦岭生态修复及保护工作,又要引导群众谋发展、谋致富。也就是说,在这个涉及环境保护及群众生活的问题上,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如此,才能实现秦岭生态向好及村民普遍脱贫的双重目标。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