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处方消除痛点,大处方巩固大健康

2018年06月12日 07:54   来源:深圳特区报   姚龙华

  健康有多重要?它是一个人生存的基本,也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基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离开了健康就是一句空话。

  近日,深圳召开全市卫生与健康大会,提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对标最高最好最优,以“走在最前列、勇当尖兵”的姿态推进健康深圳建设,加快打造健康中国“深圳样板”。

  当前,医疗卫生服务供需不匹配,可以说是一个全国性现象,但深圳的情况尤为严重。由于历史发展原因以及区域人口结构影响,深圳医疗卫生领域“病根”难除,医疗资源总体不足,医生缺、床位紧,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强,跟城市综合实力、发展定位不相匹配,与市民期望差距较大。同时,深圳的医学高等院校少,医教研体系不完善,医学人才培养能力不足,人才引进难、成长慢,成为快速扭转医疗卫生服务困局的一大掣肘。

  去年年底,一份关于全国42个大中城市医疗实力的榜单显示,在三甲医院、执业医生、病床数量三个指标上,深圳都处于中下水平。其中,深圳的千人床位数仅为3.6张,甚至低于全国5.1张的平均水平。如此明显的医疗短板,已成为制约深圳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城市长远竞争力的一大瓶颈。对此,深圳是有清醒认识的。差距本身就是一剂“提神醒脑”的猛药。

  面对先天不足、历史欠账较多,如何后来居上?只能探索超常规发展路径,实现“弯道超车”。2016年6月,深圳市委市政府调整了市医改领导小组成员,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常务副组长,全面加强对医改工作的组织领导保障,便是加快追赶步伐的一个重大信号。

  对标一流推进健康深圳建设,要用小“处方”消除痛点。换句话说,即从“病症”入手,“对症下药”。比如,医疗资源特别是优质资源少,那就加大投入推动高水平医院重大项目建设,增加供给总量;医疗人才缺,那就加快重点学科和医学院建设,加强与国内外一流医学机构的实质性交流合作,引进国内外顶尖的高层次医学团队,内联外引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基层不强,那就以推进基层医疗集团建设为主要抓手,通过改革创新健全分工协作机制和激励引导措施,借助“互联网+” 为更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赋能,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着力构建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人民需求相适应、健康深圳建设目标相适应的现代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可谓“治标”,是可以在相对较短时间内见到效果的。凭深圳现在的意识和实力,只要有决心、有魄力,应该不难做到。

  加快打造健康中国“深圳样板”,要用大“处方”巩固“大健康”。“上工治未病”,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健康不仅是生理上的,也是心理上的、社会性的,影响健康的因素也多种多样。“感觉身体被掏空”的无力感、“葛优躺”式的颓废感,也是健康问题的一种表征,但往往不是医疗问题导致的,而跟生存环境、生活方式、生活节奏有很大关系,更多地属于“大健康”范畴。在市委书记王伟中为打造健康中国“深圳样板”所开的“药方”中,有一条比较特殊,即“坚决完成治水提质硬任务,营造绿色安全健康环境,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市民健康”。稍微留意便会发现,其中,无论是健康的生态环境,还是健康的生活方式,虽与狭义的医疗关系不大,但却正是“大健康”理念的精髓所在。也正是基于“大健康”理念,《健康深圳行动计划(2017-2020年)》共安排了健康素养促进、全民健身普及、健康环境建设、食品药品安全等11项专项行动94条具体措施,试图建成比较完善的促进全民健康服务体系、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也就是说,健康深圳行动不仅仅是医疗卫生部门的事,而是涉及到教育、体育、环保等各个领域,要靠社会整体联动、所有市民积极参与。唯此,方是“治本”之策,打造健康中国“深圳样板”才有了系统化、持续性的解决方案。

  用好大小两个“处方”,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全方位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质,这样的深圳才是健康的,才会更有活力、更具魅力。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