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辞了之”不可行 平等信任是家校互动前提

2018年06月05日 14:39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近日,一位教师的辞职信在社交媒体上引起热议。写信者是河南驻马店市西平县的一名小学班主任。事件起因是这位教师把学生在校默写古诗的成绩和照片发到了家长群里,没想到此举招致了部分家长强烈不满,认为这种举动损害了学生和家长的自尊。这位教师在辞职信中写道,“家长早上声称要我去登门道歉,如若不然就把我告到西平县教体局。”并表示自己因为此事已经“心生魔障”,不适合再在校园里和孩子们在一起。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家长爱护孩子无可厚非,但是,孩子的教育是学校的事情,更是社会和家长的事情。一个个家长构成了社会,家长对教师的态度也就构成了社会对教师态度的基本轮廓。【详细

  随着权利意识的普及,很多家长会觉得交了学费,老师就应该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加之教育是一件所有人都可以评说的事情,很多家长对教育孩子有了自己的看法,不再无条件听从老师的安排。上述改变如果是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当然是好事。但问题是有些自我感觉极好的家长,极易演变成对老师和学校横挑鼻子竖挑眼。很多事情,站在不同的角度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很难截然区分对错。老师和学校往往从整体管理出发,而家长则主要关注孩子个体,难免会有差异。但只要多一些尊重理解和沟通,自然不难化解。【详细

  家校互动不可太“玻璃心”

  在“互联网+”时代,借助班级微信群发布信息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实乃司空见惯之事。一些老师在发布涉及学生成绩等相对敏感信息时,会注意进行模糊化处理,只给家长们提供一个宏观的情况,很少会“精确”到“成绩+照片”的程度。因此,老师把默写古诗的成绩和照片一起发到了家长群里,一方面证明了老师的一贯认真,同时也反映了该老师缺乏尊重学生以及自我保护意识,而工作繁忙或许是一个重要诱因。

  令人遗憾的是,这种“一心为了学生”而没考虑太多的老师,并不在少数,由此常常引发家长和老师互怼。换作以前,很多引发矛盾的事情,大多不算啥。若干年前,常有家长诚恳地要求老师,如果孩子不听话,就好好“打一顿”。但随着社会进步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很多家长和老师还没学会在新的时代形势下如何好好沟通相处。【详细

  班主任被逼辞职,没有人会是赢家

  众所周知,家校合作在孩子成长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一旦家校合作出了问题,没有人会是赢家。老师固然很受伤,碰上一个“会闹事”的家长,他的孩子还有哪个老师敢“教育”?冲突的结果,最终的受害者必然还是孩子。【详细

  家长与教师本应通力合作,共同为孩子创造和谐的教育环境。当下的现实是,家长与教师常常互不理解。平心而论,一小部分不负责任的教师不能代表教师群体,同样,某些蛮不讲理的家长也不能代表所有家长。如果这样的小事都能在家校关系之间制造裂痕,说明涉事班级的家校关系已经紧张到了一定地步。此时,比起为涉事教师鸣不平,眼下的公众更应思考,如何才能在家长和教师之间搭起理解的桥梁,让我们的下一代享有更好的学习空间。【详细

  微言大义:

  @小-咩洋:老师做法确实不妥,毕竟某种程度涉及隐私,需得到家长与学生的同意才可行。

  @旁观者JOB:这世界不进则退的,中国孩子需要在竞争中前进。

  @头条搞笑:老师与家长的关系越来越紧张了。

  @我自己一个人游荡:最好的办法是辅导好自己的孩子,让孩子的成绩提上去,而不是一味的玻璃心去看待这些事情,这些的玻璃心怎么能培养好自己的孩子哪?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虽然义务教育阶段,不许搞公开成绩排名,也不鼓励竞争教育,但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刻苦学习,还是有必要以合适的方式让学生知道自己在班里的位置,毕竟高考是按成绩排名录取的,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同情该教师。但该教师确实做错了,错在公布方式不当,情绪被一件小事“点燃”,也说明老师与家长关系紧张。平等信任是沟通的前提,双方彼此尊重,互相信任,才能营造良好的学习空间,才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