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了贵州一村民王某遇到的闹心事。为了办理分户,她在一个月的时间里,跑遍了村委会、镇政府、派出所、国土所、国土局、住建局近10个部门,分户的事情最终仍未能办成,也成了全家人的“心病”。(5月22日《中国纪检监察报》)
原来,王某既没有买房子,也没有土地使用证。这户该咋分呢?为此,户籍管理部门与国土部门相关工作人员纷纷支招:有的说“您先去办土地使用证”,有的说“您先去把户口分出来”……看起来,相关部门都在积极为王某指路,可实际上是以“您先去”温柔地把群众往外推,巧妙地回避“让我来”的主动服务意识。
现实中,像王某这样办事碰“软钉子”的现象并非孤例。少数干部对前来办事的群众,客气有加,满脸堆笑打呵呵,当群众提到办正事时,马上“王顾左右而言他”;还有一些干部,到是“直奔主题”,可他们说“这事吧,您应该先去xx部门办理……”,委婉地拒群众于“千里之外”;也有一些干部,又是上网查信息,又是四处翻文件,甚至不停打电话,看起来,忙忙碌碌,热情有加,但做的是“只摆碗筷不上饭菜”的活,并不能解决问题。种种表象,只会瞎折腾,让群众绕着各部门一圈一圈跑下来,又回到原点,事没办成,群众不满意,结果等于零!
仔细观察,上述干部有一个共同特点: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工作在行,做“有难度”“有挑战性”的工作,不行。这些人,就像泥菩萨,只会坐在办事窗口等着群众“供奉”上材料、证件,若一切齐备,办事也能“顺风顺水”,一旦遇到材料不完备,证件不规范,就会“蒙圈”,原地打旋。究其原因,不外乎因为办事能力弱,怕困难,理解政策差,怕出错。归根结底,还是缺乏责任担当,少了“让我来”的主动意识。
不为难事找借口,只为问题想办法。为群众办事,既不能为了“不出事”,拿文件、规定“说事”,也不能为了自己少麻烦,就让群众瞎折腾,更不能因为“政策打架”就撒手不管。服务群众的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需要用心,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把群众的事当家事;需要用情,心甘情愿,竭尽全力,把群众当家人;用“干部跑腿”“信息跑路”,取代群众来回跑,弥补群众事前准备不足,用多部门面对面坐在一起“会诊”,弥补政策“掣肘”。
面对前来办事的群众,主动迎上去,多做“让我来”的事情,莫搞“您先去”的推诿,群众的事就该这么办。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