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用手机折腾基层干部,是新的文山会海

2018年05月15日 08:59   来源:钱江晚报   高路

  互联网+服务在公务领域的应用加速了行政改革的进程,提升了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但在一些地方,也出现了不好的苗头,新技术成了新麻烦,不去折腾老百姓,改去折腾基层干部了。

  据新华每日电讯报道,最近,就有一位基层干部吐槽,自己快成为“微信工作群奴”了。何为“微信工作群奴”?上班先刷手机,多个部门的微信工作群每日必报到并传报相关材料;他的“副包”(即包村工作副手),每次出门要带五部工作手机,里面是各部门不同的工作系统要填报,所有手机24小时保持开机……

  “微信工作群”多到什么程度,说起来,可能超出大多数人的想象。这位基层干部随便就列出了所谓“比较重要”的工作群:乡镇工作群、乡村工作群、某县医保群、某县农保工作群、某县卫生计生群、秀美某县、某县环境卫生群、某县扶贫攻坚群、某乡党建工作群、某县扶贫第一书记群、某村村民群、某村党支部交流学习群……而手机呢?有综治网格员专用手机、统计员专用手机、扶贫干部专用手机、农业综合服务员专用手机、纪检干部专用手机……

  搞这么多手机,携带不方便不说,本身就是资源浪费。每个部门都发一个专用手机,看起来,专机专用,有利于开展工作,但实际上,只是各自为政的产物。这些事情原本并不复杂,为什么不能集成在一部手机身上?如果是技术问题导致的,应该努力去解决,如果是因为条条块块、各管各的导致的,应该反省的就是这些个部门。

  工作群方便管理,但多了,就是一种困扰。一个部门也许只是自己的一两个,可基层干部不同,一个人一个部门可能要面对数个部门,那怎么应付得过来?把这么多功能捆绑在手机上,万一哪天漏带了什么手机,或者手机坏了,岂不是要误事?

  这些都是面上的困扰,真正的问题还在于,手机上费的时间太多,势必挤占下基层的时间,光忙这点活就够受的了,哪还有功夫认认真真办点事?有些事情也就得过且过了,有些事情光在工作群里办了。还容易助长浮夸之风、造假之风,既然上级单位把工作群当成了日常督导的方式,为什么不把事情说得好一点呢,不把表面文章做得漂亮一点呢?

  说到底,这其实也是一种文山会海,重汇报重材料不重实际,听汇报看材料不看实效。或者把下基层当成一种拍照留念。一些部门有了工作群,就有了随意摆布的机会,乱指挥瞎指挥,新技术不仅没能让工作效率变得更高,反而更低了。

  新技术的运用是想提升效率,让老百姓少跑点腿。不折腾老百姓是好事,但折腾到基层干部身上,同样也影响行政效率。而且老百姓还能骂几句,投诉一下,基层干部到哪说理去?行政改革,给基层干部减负也是一项重要内容。现在的村居委会、街道一级,办事人员少,但要承担的功能一点不少,一些行政部门把原本属于自己的职能也往下压。工作多,千头万绪,导致基层不堪重负。看起来,工作群很多,材料很多,上级部门盯得很牢,可实际效果呢?又有哪个部门认真地去评估一下?

  工作群和专用手机泛滥的背后,是职责界定不清、各自为政,是行政对上不对下的弊端在作怪,这种现象不改变,还怎么谈为人民服务?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工作留痕”莫成“留痕工作”    2018年05月15日
  • ·现代化办公别沦为形式主义办公    2018年05月14日
  • ·与其互怼,不如埋头创新    2018年05月10日
  • ·别让二手手机号沦为“麻烦号”    2018年05月08日
  • ·老人玩手机也要防沉迷    2018年05月04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