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如何在新时代中合理开发人才资源?

2018年03月30日 07:17   来源:羊城晚报   陈联俊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团审议时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这“三个第一”中,人才地位至关重要。只有把人才资源放在核心位置,才能不断推动发展,开拓创新。那么,如何才能在新时代发展中合理开发人才资源呢?

  第一,科学分析人才层次领域。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和地域,由于发展基础和需求不同,对人才内涵的界定有着很大区别。十九大报告指出,“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不同地区要针对性地从自身基础和发展目标出发,对人才层次领域进行科学论证和详细规划,避免简单雷同地套用相同模式。“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在经济发达地区或者行业领先企业中,对人才的需求注重在于发挥既有发展优势,引领前沿科技,甚至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要特别突出对新时代国家发展重大贡献的人才。在发展相对滞后地区,应该实事求是地对照地区定位和现有资源进行人才梯度设计,重点在于人尽其才,为我所用,防止盲目攀比,造成人才浪费。

  第二,全面掌握人才动态状况。人才供给与人才需求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只有深刻了解当前社会上人才供给与需求真实状况,才能避免一厢情愿地进行人才规划,将自己的人才战略落到实处。从市场情况来说,随着社会发展趋势变化,对人才需求的趋同化现象越来越突出,无论是国家、民族和地区,还是企业、政府和社会等,都在抢占各个领域的高端人才,导致同类型人才供不应求,青黄不接,如果因此放弃差异化竞争中的人才理性开发,就会逐渐丧失自身的竞争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不同地区要全面了解自身需要人才的供求状况,并且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人才战略调整,既保持人才的引领作用,又能充分挖掘现有人才潜力,平衡人才结构,发挥人才价值。

  第三,系统配置人才团队资源。人才不是仅仅依赖于自身能够发挥积极效应,必须要有相应的团队资源支撑。即使在各个领域的顶尖人才,也必然需要庞大的人员团队和良好的环境基础作为发展条件。不同的人才需要的财力物力各不相同,不同地区在引进人才时也必须要进行详细考察,是否能够为人才提供充足的团队资源,从而保持其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在开发不同人才团队中,要对团队成员的知识背景、性格特质、现实需要、价值追求、品格素质等软性能力进行多维考量,避免简单化配对,造成人才水土不服,相互倾轧,既浪费人才精力,也可能损害地区单位形象,甚至影响长远发展。在高精尖领域人才队伍中,对人才软性能力的考察重要性丝毫不亚于专业技术水平,因为各个领域的顶尖人才往往都有极强的个性特征、思维模式和研究范式,要充分发挥出他们的优势特长,“为各类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

  第四,灵活激励人才产出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用活人才,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不同类型的人才产出成果各不相同,对社会贡献程度差异明显,不能用相同的考核指标衡量差异化产出成果。对于基础科学而言,人才产出成果周期长、投入大,难以在短期内见到明显成效,但是由于其往往关系到企业发展潜力或者国家民族未来的科技竞争力,必须要长期积累,久久为功。对于应用科学而言,人才产出成果需要尽快投入市场,进行现实性转化,体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既要考察其直接带来的利益价值,更要衡量其间接影响的生态环境。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只有用差异化指标灵活激励不同的人才作贡献,才能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发挥出各类人才的聪明才智,勠力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是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