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为何中国以越来越开放的姿态引进国际人才?

2018年03月26日 15:12   来源:南方网   向秋

  为了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中国自3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外国人才签证制度实施办法》。外国人才来华签证实现四个“最”:一是最长有效期,签证有效期可达10年;二是最长停留期,每次停留期可达180天;三是最短审发时间,申请次日即可颁发签证;四是最优惠的待遇,“零费用”办理,外国人才及其家属免交签证。(3月24日人民网)

  一个国家对外开放,必须首先推进人的对外开放,特别是人才的对外开放。全面实施外国人才签证制度,简化签证手续实现四个“最”,向世界宣示了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和高度重视人才、特别是重视引进国际人才的决心。

  人才签证制度是国际惯例。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才,至2005年,全球已经有30多个国家出台了方便人才出入境和签证的政策,其中既包括美国等17个发达国家,也包括13个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国的人才签证制度,始于2012年6月30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办法》,该办法在普通签证中增设了“人才引进”类别。虽然我国人才签证制度起步较晚,但专门出台《外国人才签证制度实施办法》,意味着我国以越来越开放的姿态加入到国际人才竞争中来。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当今世界,是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化的时代,是商品流、信息流、技术流、人才流、文化流充分涌流的时代。如果一个国家观念落伍、思想禁锢、心胸封闭,那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对外开放。因此,对外开放要着眼于人、着力于人才,不断把对外开放提高到新的水平。出台《外国人才签证制度实施办法》,意味着引进国外人才和智力,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战略方针。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激烈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一流的人才,谁就在竞争中赢得了主动。新加坡资政李光耀曾说过,中国是从13亿人中挑选人才,而美国是从70亿人中挑选人才。如今,这一情形已经被打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持续增强,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改善,对外国人才的吸引力日益增强。近年来,不仅我国一线城市能够从全球引才聚才,二线城市也注重增强人才政策开放度,敞开大门招四方之才,彰显面向全球引才聚才的博大胸怀。《外国人才签证制度实施办法》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将大大方便外国高端人才来华从事管理、技术、科研、教学、指导、咨询等事务,并吸引更多的外国高端人才参与到中国的经济建设中来。

  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外国人才签证制度实施办法》,表明中国在大力培育国内创新人才的同时,更加积极主动地引进国外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表明中国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为此,要积极营造尊重、关心、支持外国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对他们充分信任、放手使用,让各类人才各得其所,让各路高贤大展其长。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城市如何让人才适意栖居?    2017年12月25日
  • ·什么在东北最贵?人才!    2017年11月28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