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并非“扶平”,精准才见实效

2018年03月26日 07:15   来源:红网   王攀

  在中部一个深度贫困县采访,县里干部抱怨,省里分配光伏扶贫指标,每个深度贫困县平均分,虽然都是深度贫困,但各自情况不同,排排坐,分果果,看似公平,实则不公。他们说,论资源,县里光照足,荒山荒地多,最适宜光伏产业;论现状,他们县贫困程度最深,贫困人口最多,扶贫资源更应该有所倾斜。(3月25日《人民日报》)

  过去五年,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全国贫困人口减少6800多万,易地扶贫搬迁830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到3.1%。但是我们也要清醒意识到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很多深度贫困地区在实施扶贫措施时存在“一张方子抓到底”的问题,没有推动人才、项目等资源要素向深度贫困地区科学合理汇聚,从长远来看,这只是“治标”的效果。

  扶贫不是“扶平”,将深度贫困地区和一般贫困地区的扶贫力度均衡对待,或者不具体分析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原因和实际需求,就以“公平”为原则将扶贫资源平均配置到贫困地区,这就是工作作风不实的反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过精准扶贫要下一番“绣花功夫”,“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如果我们的基层干部这根“针”不能“一针一线”地抓好落实,该施针的地方不施针,该密集的地方不密集,结果绣出来的只能是“乱麻”一团。

  精准扶贫贵在“精准”,李克强总理所作的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强化对深度贫困地区支持,中央财政新增扶贫投入及有关转移支付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对老年人、残疾人、重病患者等特定贫困人口,因户因人落实保障措施。“扶贫资源平均化”远远背离“精准”的初衷,资源用的不合理,难免造成“水土不服”的不良效果。脱贫攻坚,切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深度贫困地区实际出发,做好调查研究,对症下药,因“需”配置好各项扶贫资源,才能达到长远的成效。

  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据统计,脱贫攻坚战以来,已查处存在作风和各种问题的案件6万多起,处理人数8万多人。这也充分显示了党中央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小康的决心。我们要统筹一切能利用的资源,坚持“扶贫要精准、脱贫要精准”,做到“真扶贫、扶真贫”,确保脱贫的质效,巩固已取得的成果,让脱贫得到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