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晏阳初他们认为找到了适合中国农村特色的治国方略,根据“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中国古训,认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要建国,先要建民;要强国,先要强民;要富国,先要富民。”这就是以教育为工具,推动经济、政治、卫生、文化全面发展的乡村建设理论。
1.
晏阳初在为华工服务过程中发现了中国有一个巨大的矿藏“脑矿”之后,就立志要开发这个大矿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近6亿农民擘画了宏伟而美好的蓝图,让人们看到新农村建设不仅与农村有关,也与城市有关。这也是“乡村振兴战略”首次出现在党的报告中。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对于中国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问题始终是国家发展重大战略问题。近代以来,许多仁人志士都致力于农村建设,探索如何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各种途径,他们的努力值得人们尊敬,他们的经验值得总结与借鉴。早在上世纪20年代,一位从美国耶鲁大学回国的高材生,开始致力于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1943年他和爱因斯坦等人一起被评选为“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他就是被誉为“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的晏阳初,与陶行知先生并称“南陶北晏”。
一百年前,能到美国留学的屈指可数,而能在耶鲁大学就读的更是凤毛麟角。1918年,晏阳初从美国耶鲁大学毕业,本可以春风得意的做一名让人羡慕的海归。可是他选择了远涉重洋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的法国战场,应募以教育秘书的身份为在那里的20多万华工服务,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当翻译,甚至代为华工写信。
这些被征到法国一战参加的华工大多来自落后的农村,大字不识,干的都是苦力活。正是在这里,晏阳初认为这些人并不“笨”,只是他们没有机会接受教育而已,作为一名美国名校的毕业生,他觉得自己要为这些远离家乡的同胞做点什么,意识到应该把知识教给他们,于是他为华工办起了“识字班”,亲自选择中国简易文字,用白话文形式编写了《华工周报》,受到华工的普遍欢迎。
如何看待这些“苦力”,几十年后,晏阳初谈起自己从事乡村建设的初衷,他说,“我不但发现了‘苦力’的苦,还发现了‘苦力’的力,‘苦力’的潜伏力。他们最需要的不是救济,而是发扬——发扬他们的潜伏力。五十年前回到中国,生意人知道开金矿银矿的重要,忘记了脑矿。世界上最大的脑矿在中国。我们中国一般知识分子没有这个知觉……几亿中国农民穷在什么地方?为何穷得没饭吃?便是没有发现‘苦力’的力,没有发现他们的潜伏力,所以埋没了他们。许多中国的像林肯、爱迪生、杜威这样的英雄豪杰被埋没了。考古学家发现了‘北京人’,那是若干万年的死人,我们发现的是活人,是这世界上有史以来的最大发现。”
晏阳初在为华工服务过程中发现了中国有一个巨大的矿藏“脑矿”之后,就立志要开发这个大矿。他说:“我当时发现了苦力的力,我从此有了志愿,回到中国不发财,不升官,我找到了这个大矿。并且一生要努力开发这个‘人矿’、‘脑矿’。”
2.
平民教育运动的对象是全体民众,通过教育,使他们成为具有“知识力、强健力、生产力和团结力”的“新民”
如何开发这个“人矿”、“脑矿”,晏阳初认为最关键的在教育。从法国回来后,他就致力于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没想到这一做就是一辈子。
晏阳初不单是自己做,还动员了一大批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归国留学生回国一道做,1923年8月23日,一个专门致力于平民教育的机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在北京成立,由朱其惠任董事长,晏阳初任干事长,陶行知等任干事,负责具体部门工作。从此,中国平民教育终于拉开了帷幕。
平民教育就是对十二岁以上不识字及识字而缺乏常识的全国男女所施的教育。这些儿童和青壮年是“平民教育”的重点。晏阳初认为中国的大患是民众的贫、愚、弱、私“四大病”,主张通过办平民学校对民众首先是农民,先教识字,再实施生计、文艺、卫生和公民“四大教育”,培养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和团结力,以造就“新民”,并主张在农村实现政治、教育、经济、自卫、卫生和礼俗“六大整体建设”,从而达到强国救国的目的。
所谓“愚”,是指那时中国最大多数的人民不但缺乏知识,甚至目不识丁,他们中80%以上都是文盲。所谓“贫”,是指中国最大多数人民的生活贫困,不少人是在生与死的夹缝里挣扎。所谓“弱”,是指中国最大多数人民是毋庸讳辩的“东亚病夫”,人民的生死存亡只得付之天命,所谓科学治疗、公共卫生根本谈不上。所谓“私”,是指中国最大多数人民不能团结,不能合作,缺乏道德陶冶和公民常识,可以说是“一盘散沙”。这几个缺点不治,就根本谈不上乡村建设,广大民众只会受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的压迫和剥削。针对以上四大病症,晏阳初他们研究出“四大教育”之法。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理念并不是高高在上的“训育”,而是“到乡间来求知道”,“努力在农村作学徒”。在他的感召下,许多知识分子也怀着一腔真诚,举家迁居河北定县,脱下西装,换上农民的粗衣布衫,长期跟农民一起生活,传播知识,“博士下乡”与农民为伍一时成为美谈。
河北定县成为“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整体推进计划的实验县,“除文盲,作新民”不单是一名口号,也是一种实践与目标。他们进行了三项重要的工作,这就是:农村教育,送知识下乡,传播农业基础知识,改良品种、防治病虫害;进行农民教育的研究与调查,离开大城市知识分子的象牙塔,钻进“平民”的泥巴墙,和他们生活、劳动在一起,研究他们受教育的状况和他们对知识渴望的心理;搞农村普查工作,进行农村的社会调查、工业调查、农村人口调查、农村概况调查等。
经过调查研究和定县实验,晏阳初他们认为,教育不单识字扫盲那么简单,最重要的就是要造就“新民”,一方面,是努力培养民众的团结力、公共心,另一方面要在人类普遍具有的良心的基础上,培养和增强民众的判断力、正义感,使受过平民教育的人皆有自决自信、公是公非的主张。平民教育运动的对象是全体民众,通过教育,使他们成为具有“知识力、强健力、生产力和团结力”的“新民”。
3.
现在国情与当时不可同日而语,但是80多年前晏阳初的乡村建设探索仍然弥足珍贵,尤其是他的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理论仍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通过长期的实践探索,晏阳初他们更进一步认识到,在乡村办教育若不去开展建设工作,是没有用的。不谋建设的教育,是会落空的,是无补于中国农村社会的。所以,他们也致力于乡村改造,而乡村建设离不开教育。通过教育,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生、教育与文化发展、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开拓了农村教育改革的新路子。乡村改造的目的不只是使人们摆脱困境,增加生产。更是要努力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与生产技能,推动人们道德观念和社会认识方面的工作,提高人们的民主意识与自治能力。
晏阳初他们认为找到了适合中国农村特色的治国方略,根据“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中国古训,认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要建国,先要建民;要强国,先要强民;要富国,先要富民。”这就是以教育为工具,推动经济、政治、卫生、文化全面发展的乡村建设理论。
定县乡村建设的成就引起国际国内的关注,海内外很多关心农村农民的民间人士与政府官员纷纷到定县考察取经。当然,农村问题仅靠一些学者从学术层面上进行研究实验是不行的。现在,我们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国情与当时不可同日而语,但是80多年前晏阳初的乡村建设探索仍然弥足珍贵,尤其是他的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理论仍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后来,晏阳初致力于向世界推广他的乡村教育理念,并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顾问。在他的协助下,菲律宾、加纳、哥伦比亚等欠发达国家纷纷推行类似计划。他将其收获的种子播于全世界贫瘠的土地上,继续浇灌几十年,结出了极为丰硕的成果。
(作者系文化学者)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