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烹饪出的年味更浓厚

2018年02月23日 07:35   来源:长沙晚报   樊树林

  今年春节长假,沪上各图书馆、文化场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都不曾进入休假模式。美术馆、博物馆等营造出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电影、展演等文化市场观众人数稳步增多,众多有质量的文化活动为市民与来沪游客提供了高品质的节日艺术享受。春节历来是阖家团聚、围炉共话的日子,假日里参观大大小小的文化场馆也成为一家人新的趋势。(2月22日《新民晚报》)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景’不同”——随着国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春节这个传统佳节,越来越成为文化消费的“最强档期”之一,而“文化过年”也烹饪出更加浓烈的年味。应该说,文化消费活动作为一种典型的非物质追求活动,在春节这个特殊的时段,演绎出了非同凡响的效果。而公众文化水平的提升,更是带来了休闲、娱乐方式的转变,也在无形中扩大了阖家团圆的地理概念。

  通过媒体的报道了解到,无论是春节期间民宿热的兴起,还是假期几天国内1.02亿人次走进电影院;无论是各地风格特异的传统民俗的风生水起,还是各地书城内的人头攒动;无论是“寻找国家宝藏解读文化密码”活动现场一位难求,还是经典作品音乐会的受人追捧……明显可以感觉到,广大社会公众已经摆脱了讲究穿戴时尚、吃喝爽口的“记忆”,而是将更多的热情投向文化艺术的享受、熏陶之中,同时也折射出公众对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高的期待。

  文化消费是精神层面的消费,是排除了物质消费挤压的高品质消费。文化消费增长不仅能产生扩大内需、提振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效应,而且具有拓展产业新领域、催生产业新业态、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作用,同时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民众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因此,从春节期间文化消费井喷能看出,通过近年来的文化积淀和释放,国内的文化消费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拐点。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更是一个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标志。如何让“文化过年”持续放大其作用,让更多的社会公众享受到文化给自己带来的福利,从而让更多的人精神丰盈起来?一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需要持续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以市场化的方式进行体制机制创新,营造能够培育文化人才、激励原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各地应该借助特色小镇的建设,深入挖掘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等文化,让特色和文化进行恰当“联姻”,通过“量身定做”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撬动特色小镇的发展和壮大;第三,各地需要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坚持主旋律和多样化相统一,鼓励文化经营企业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以满足公众对文化消费的更高需求。

  “文化”烹饪出的年味,是一种文化领域突破的再出发,是民众对假日文化的期待,也是文化产业转型发展散发的一缕芬芳,期待“文化过年”能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普通生活方式。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