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圈里随处可见圣诞帽、圣诞树、圣诞老人像等圣诞标配物品,大江南北洋溢着一股圣诞节的浓厚氛围。近年来,随着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发展,西方文化也通过多种渠道流入中国,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圣诞节是西方国家的重要节日,在他们眼中,这一节日就好比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春节。
圣诞节受到年轻人群体的喜爱,他们会选择购物、聚餐、出游等方式来表达节日里的喜悦心情。在社会上有一种呼声,要求人们抵制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洋节日,以捍卫中国传统节日的生存发展。事实上,采取一刀切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对待洋节日是不恰当的。西方节日中也有一些可取之处,也有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比如在感恩节,我们可以利用这一契机对大众进行感恩教育,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进而加强人际之间的关系纽带。当然,过分热衷洋节而扰乱公共秩序也是不可取的,庆祝洋节日也应把握一个度,比如在圣诞节喧嚷游街、喷枪涂鸦的行为就是不恰当的。
洋节日流入中国,从某种程度上看是文化开放与交流的必然结果。大声疾呼“抵制洋节日”是不正确的,这也是一种文化不自信的表现。互联网时代将“地球村”变成一种可能,技术的革新缩短了不同文化之间的距离,而年轻人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先锋队的角色。日本的动漫文化、美国的摇滚文化、英国的绅士文化对中国90后、00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这些年轻人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较强,接触外来文化时会有一种新鲜感。抱着好玩和尝鲜的心理,他们在探索洋文化方面有一股浓厚的兴趣。
文化的开放交流是双向的,西方文化可以流入中国,中国文化反过来也可以传播到西方国家。既要引进来,也要走出去,这才是对待文化交流的一种正确心态。现如今,我国的汉语、孔子学院、中华美食也在国际社会掀起了一波热潮,比如贵州老干妈就在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媒体上频频刷屏,前不久黄焖鸡米饭在美国加州首次亮相,也赢得一片好评。每年春节,外国政要会向中国人民传递节日的祝福,帝国大厦也曾经在春节、中秋节为华人亮灯,这足以说明中华文化有它特殊的影响力。
圣诞节不是洪水猛兽,我们不应将其妖魔化,杀气腾腾地大喊“抵制洋节日”。只需拿出我们应有的文化自信,以平常心来对待即可。虽然它不是我国的法定节假日,但和双十一、双十二一样,圣诞节在我国已经成了一种景观式存在。商家的鼓噪、年轻人的追捧、网络环境的渲染推动了圣诞节的疯狂传播,与其粗暴地进行抵制,倒不如多一些包容的心态,和年轻人一起分享节日的喜悦。不要将圣诞节上升到文化入侵的高度,也不要给它扣上虚无缥缈的高帽,将其当成是一个愉悦欢快、轻松热闹的节日就好。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