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度层面入手破解季节性保姆荒

2018年02月08日 11:08   来源:东方网   左崇年

  临近春节,伴随大量家政服务人员返乡过年,家政服务市场人手紧缺。北京青年报记者调查发现,节前家政服务市场需求上涨,部分家政公司日电话咨询量翻倍,多家家政公司抱怨节前人手不够用。有业内人士预测,春节期间,全市家政行业用工缺口约5万到10万人。各类家政服务的费用也存在不用程度的上涨现象。(2月7日《北京青年报》)

  春节家政缺人手,保姆月薪涨至6500元。这不仅是北京一地的独有,而是一种普遍现象。从2004年至今,对不少城市家庭来说,“保姆荒”已成了和“春运”一样的“春节副产物”,甚至让人心慌。

  小孩没人带,家务活自己干;病人没人照顾,家人轮流守夜。保姆走了,生活乱套了,想出门玩玩也没有机会,“保姆荒”慌了雇主,慌了城市人心。造成保姆荒的原因是什么?高薪为什么留不住保姆的心?笔者以为,中国人惯有的“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春节团圆的情结,毕竟,“城市需要保姆,但城市不是保姆的家。”因此,许多保姆在所工作的这个“家”里,没有家的感觉。一年的忙碌,一年的辛苦,一年的酸甜苦辣,都需要“回家看看,和家人谈谈”。春节是国人心目中最重要的节日,也是一年当中一个很特殊的时期,家政从业人员和市民雇主之间,理应互相体谅、彼此理解。

  一直以来,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两条腿蛤蟆不找找,两条腿的人多的是”,“有钱能使鬼推磨”,平时不把保姆等家政服务人员看在眼里,放在心里,不关心不尊重保姆,到了用人的时候才想起他们,总是抱着“平时不实行临时抱佛脚”的心态,没想“书到了用时方恨少”,社会学家这样描述“保姆荒”。保姆这一行,在不少人根深蒂固的观念当中,是伺候人的,因此城里的下岗工人即使生活拮据,也极少愿意从事家政服务,农村妇女也感觉低人一等,不能被平等对待,在雇主家不能体验到家庭的温馨,有时还要遭遇到心灵的伤害。另一方面,保姆没有相应的社会保障,工作没有合同,权益没有保障,随意性比较大,再加上雇主往往希望保姆一专多能,干活多却薪水低。

  除此之外,笔者以为,“保姆荒”背后还有诸多原因:传统观念束缚、供需要求存在差距以及行业不规范,保姆的利益得不到保障。“保姆荒”的背后也透露出对保姆行业规范化、法制化、专业化的需求。换一个角度说,春节“保姆荒”,说明保姆行业还不成熟,一到节日,能走的都走了,只能靠雇主的“亲情”留下很少的一部分。那么这些平日忙着工作的城市人为什么不能用“亲情”的心态去理解保姆:过年了,放假了,在家陪陪老人,动手干点家务,亲自下厨做一桌好菜,其乐融融,不也是挺好的事吗?!

  节日保姆荒临时涨薪不如平时多“长心”。留心处处皆学问。应该承认,节日保姆荒,凸显制度层面和人文关怀都做得不够。服务行业“用工荒”问题的根治还是得从制度层面入手。外来劳动力尽管工作在城市,但无法扎根在城市,他们面对的是户籍、买房、子女教育等一系列障碍。有关部门不妨“多长心”,给外来民工的就业问题有更多的配套政策措施关爱。最关键还在于“用心留人”。同时推进家政服务职业化、专业化进程,将家政公司从中介制转为雇用制,使家政服务从业人员由“自由人”转变为“职业人”,这样才能为家政服务市场“解渴”。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