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管理费”的质疑有助慈善透明

2018年02月06日 09:09   来源:武汉晚报   杨京

  最近,6个月大的安徽宝宝航航不幸被取暖器烤伤。上海大树公益服务支持中心伸出援手,在公益平台发起“紧急救援烧伤宝宝”项目。目前,筹款仍在进行中,但项目预算中的介绍引发众多网友质疑。除航航医疗费用50万元外,此次公益项目还将募集机构执行费、基金会管理费共计2万余元。

  日常生活中常有一个调侃:“XX机构当然要收钱,又不是搞慈善的。”虽是戏言,但从侧面反映出某种普遍观念:慈善事业的参与者应该是富有爱心的,不会也不该考虑自己的利益。而这一次,筹集的善款竟然被“截留”一部分,难免引发公众有关“雁过拔毛”的联想。

  应该承认,公众这样的担忧并不是没有道理的。甚至可以说,公众的质疑和监督,是慈善机构规范行为的动力和保障。但需要看到,与过往“从人到人”的捐助方式相比,如今的慈善事业已经越来越专业化和组织化。

  这样的好处在于,能够发动更广泛的力量,筹集到更多的善款,解决更大的问题。这也必然导致其运行会产生成本。这不仅是一个是否得利的问题,更是一个能否可行的问题。只依靠个体的爱心和热情,并不能支撑起足够规模和长效的慈善事业。

  报道中也提到,根据《慈善法》的相关规定,“慈善组织中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基金会开展慈善活动的年度管理费用不得超过当年总支出的10%”。此次公益项目筹集的2万余元,不仅合理合法,标准也在规定范围以内。

  真正值得思考的问题在于,这样一项合理合法且必要的行为,为何会引发争议。

  这当然涉及到公众的知晓程度。但绝大多数网友并不是专业人士,不可能也没有太大必要知道慈善事业的种种“门道”。这也恰恰说明,如今的慈善事业,在公开透明程度上依然有值得提高的地方。

  不难发现,该项目“筹集管理费”的消息,就是来自于预算中的公示。这一方面说明,所有参与者至少在程序上是认同这一做法的;另一方面,这也从反面说明,过往的慈善项目在这方面可能并不注意,以至于一有公示,就招来了质疑。

  从这个意义上看,此次的争议既需要及时的释疑,更是一种提醒:慈善事业要获得更好的发展,慈善机构必须在公开透明这一“生命线”上继续提升。无论是对于参与者还是监管者来说,都是如此。

(责任编辑:臧梦雅)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