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受内蒙、天津等地主动给GDP挤水分的影响,有的人开始把目光转向地方的经济数据,给地方的经济数据挑“刺”,质疑地方的经济数据。
近日,山东省就遭遇这样的质疑,一篇名为《山东,债务压城的山东》的文章。文章以山东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相比较,由于收入少于支出,所以,认为山东需要向中央借钱才能过日子。并最终得出一个结论,山东存在着严重的数据造假。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部分地区主动挤水分后带来的心理冲击或阴影,导致一些人见到数据就有造假的感觉,就认为这些数据不实,以至于在对经济数据表达质疑时,可以不进入深入的分析与思考,而是机械地对照与比较,最终十分武断地得出数据造假的结论。如果这样,就应当好好地给这些质疑者补补课。
我们说,一个地区的财政是盈是亏,不能简单地用财政总收入减去财政总支出,更不能用地税收入减去财政支出。对一个地方来说,地方可用财力(地区一般公共财政收入),包括地税收入(也有极少部分是共享收入)、共享收入和其他收入。地税收入的绝大部分是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也就是地方可支配使用的收入;共享收入主要是中央和地方共享的收入,主要是增值税收入,地方也能从中分得一部分;其他收入则是没有进入前两部分的收入。同时,考虑到不同地区的不同实际,中央财政还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给地方一些转移支付收入,包括各种专项补助等。
如此一来,如果单纯用国税、地税收入来判断地方财政的盈亏,就可能会出现一叶障目的现象,就会得出地方财政已经严重支不抵收的错误结论。对地方财政来说,必须把所有能够支配的财力全部纳入核算,才能比较全面准确地反映地方财政的收支状况。
而从山东省的情况来看,2017年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是6098.5亿元,同口径增长6.6%,支出为9258亿元,增长5.2%。简单地看,支出大于收入3000多亿元,是收不抵支。前面已经分析到,由于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不仅仅包括按分税制体制分得的收入,还有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收入。而山东2017年获得的转移支付收入为2631亿元,与前面留下的缺口已经基本相当。加上可以通过其他渠道调度的资金,从总体上讲,山东的财政收支是平衡的,是比较稳健的财政运行状态。
也许有人会说,像山东这样的经济大省,也要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来维持运行,是不是不大说得过去。如果单纯从经济总量来看,确实可以这样想。但是,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并不都是“抽富挤贫”,还有教育、医疗、科技、社会保障等其他方面的补助。所谓财政转移支付,还有调结构、促发展、补短板等方面的考虑,是全方位的。即便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其转移支付也不是绝对的扶贫。
也正因为如此,质疑山东财政入不敷出的观点是不全面、不客观、不理性的,是对现行财政体制不够了解的结果。
至于山东政府负债沉重,这是一个现实。也就是说,在前些年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城市的快速扩张中,很多地方都出现了政府负债快速膨胀的现象。但是,负债增多不代表风险爆发,也不是质疑者所言债务压城。判断债务多少,要看绝对数据,但更要看风险是否可以管控,看化解债务风险的能力。对山东来说,近万亿的政府债务,可能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一定压力,但是,与山东经济发展的实际、与山东的财政承受能力、与山东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的效率相比,还是有条件、有能力、有办法化解债务风险、消化已经形成的债务的。尤其山东已经被国家确定为新旧动能置换综合试验区,一方面,说明山东新旧动能置换的迫切和重要;另一方面,也说明山东已经在这方面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与突破。随着山东新旧动能置换速度的加快,山东的经济实力和综合财力也将进一步增强,为消化已经形成的债务打下坚实基础。
一个地方,不可能在发展过程中没有一点债务,更不可能因为害怕债务而不发展。发达国家的债务负担更重,但是,由于有很强的经济基础和经济实力,仍然能够维持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运行。山东作为经济大省,也是有能力维护好债务的稳定与平衡的,是不会发生债务风险的。就算眼前的财政有些困难,也是暂时的。随着新旧动能置换速度的加快,很快就能得到改变。
当然,面对外界在经济数据方面的质疑,山东也要有宽阔的胸怀,不要认为所有这一切都带有恶意,而是能够正确对待、理性分析,并做出积极的正面回应。外界所以质疑,是因为他们不了解实情。了解了实情,也就能够理解了。从这点讲,山东有关方面应当做出积极的姿态,不回避矛盾,不怒怼质疑。而外界对山东的经济数据,也要理性客观地看待,不要想当然,更不要吹毛求疵。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