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经济参考报》报道,近年来,呈现组织化特征的垃圾跨省转移非法“产业链”,打起了长江的主意。东部沿海城市的工业废渣和生活垃圾层层转包,跨省转移至安徽、湖北等地长江沿岸地区,有的甚至直接倾倒至长江,严重破坏长江生态环境。
不少网民称,垃圾异地倾倒现象时有发生,已成顽疾。有关部门应在查摆问题,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对症下药,严明法规,完善制度,强化监管,落实责任,进而在垃圾处置和环境治理方面取得新突破。
网民“张国栋”称,目前国家对危险废物非法倾倒有严厉的处罚措施,但是对一般废物如建筑垃圾、生活垃圾非法转移和偷倒行为,还没有明确的处罚规定,或处罚太轻,违法成本过低。只有深刻反思现行垃圾管理的制度设计,革除垃圾非法转移的动力,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这类事件发生。
网民“张敬波”表示,如今,垃圾处理社会化日益兴起,但必要的技术跟踪手段和有效的监督机制尚未形成。因此,必须在推进垃圾处理跟踪技术应用的同时,强化监督执法措施,建立环保、公安、城管、交通等部门的应急联动和信息共享机制,并充分调动群众监督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多方联动,合力围剿,严厉打击。
网民“然玉”认为,江浙一些地方已经在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中尝试实行联单管理制度。让垃圾处置环环相扣,确保全程都处于可定位、可追踪的状态,这是避免“垃圾倾倒长江口”重演的唯一出路。
网民“毛建国”则提出,倾倒长江的垃圾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问题的核心在于,倾倒长江的垃圾来自哪里,能不能通过正常渠道进行有效合理的处理。如果垃圾处理能力得不到根本上的提升,即便不是长江,也会有其他河流深受其害。希望垃圾处理能力能够成为城市考核的硬指标、硬约束。(经济参考报记者 陈伟 整理)
(责任编辑:臧梦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