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垃圾多产生多付费”值得一试

2017年10月27日 11:12   来源:东方网   罗瑞明

  10月24日,《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草案)》提请广州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进行二次审议。与一审稿相比,二审稿进一步明确了垃圾分类的个人责任,提出按照“多产生多付费”等多项原则进行收费,同时细化了引导与鼓励的措施,生活垃圾减量分类做得好或有助于积分入户、获得物质奖励等。(10月26日澎湃新闻)

  在城市不少地方,垃圾桶总是装得满满的,有的还溢出桶外,即使是不断增加车辆运输次数垃圾桶也难空闲。垃圾多固然有很多方面的原因,而主要的原因是按户收取垃圾费,人多人少,垃圾倒多倒少收费都一样,因而使垃圾量的产生无约束。

  在所有垃圾中数生活垃圾最多最杂,有废品垃圾,有扫地产生的垃圾,还有餐橱垃圾等等,其中有些可以回收利用,有些不能回收利用,可是一些人为了省事,不管是何种类的垃圾都往一个垃圾袋装,由此不仅大量的增加了垃圾的数量,而且也不利于垃圾分类的推广。垃圾处理要靠自觉,养成垃圾分类和回收的习惯,但是光靠个人的自觉还不行,还需用市场的方式予以破解。

  实行“垃圾多产生多付费”的模式,打破倒垃圾存在已久的“大锅饭”,谁倒垃圾多谁付出的成本就多,将促使一些人手变得勤一些,先对垃圾进行挑选,挑出有用的,倒掉无用的,控制垃圾无限加大。也将使更多的人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垃圾分类有序的开展,此举比起用行政的方式更为有效。

  “垃圾多产生多付费”不仅是市场行为,其实也是一种公民意识的提升,爱护可利用的资源是每个公民的应尽的义务,每个家庭捡起一张废纸,拣出一块废铁,回收一个颜料空瓶,积少成多,不仅减少了环境污染,而且可以充分的利用,节省大量的资源,从这个角度来说也是一种对社会的贡献。

  家庭是垃圾产生的源头,抓住了这一源头就抓住了根本,将垃圾处理与经济利益挂上钩最为直接,也符合市场规律更为公平。此种做法在一些国家已经实行,如德国垃圾收费已经实行了几十年,韩国对食物垃圾按量收费,通过收费,垃圾量明显的减少,而可利用的垃圾数量却大量的增加。从它国的经验看,实行垃圾收费是个好办法。

  垃圾进行收费是个新鲜事,怎么收?收费多少很关键,收费是进家入户收还是集中起来收,是用人工收还是用机器收?收费标准是高是低,这些都需要进行明确和完善,如果是收费过高将增加负担,而收费过低又起不到制约的作用,如何进行收和收费多少关系到“垃圾多产生多付费”实行能否顺利。

  不论如何,垃圾实行市场化是一种趋势,通过此举将推进垃圾分类的实施,也有利于垃圾的处理和利用,因而,“垃圾多产生多付费”值得一试。在“试”的过程中不断的完善。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别把攀崖捡垃圾只当“风景”看    2017年10月12日
  • ·放绳工攀援悬崖捡垃圾让谁脸红    2017年10月11日
  • ·日本垃圾排放何以连年下降?    2017年09月25日
  • ·垃圾用好了也是“宝”    2017年08月15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