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促进民间投资,给政策更要给服务

2018年01月19日 08:51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谭浩俊

  据《证券日报》等媒体报道,近期,天津、河北、辽宁、广西、甘肃等地纷纷出台措施,聚焦改善营商环境,促进民间投资快速增长。

  鼓励民间投资、促进民间投资增长,一直是各级高度重视和积极推进的一项工作。特别是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后,如何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就更成了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且都有一些突破和创新。

  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民间投资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很多民间投资者仍处于观望状态。除了等待宏观政策进一步放开、等待国有企业改革、等待行业开放等之外,与营商环境不佳、民间投资者缺乏投资信心也有着密切关系。尤其是营商环境,已成为影响和制约民间投资最重要、最关键的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从近年来各地改善营商环境的做法来看,更多的是把重点放在了政策方面,即尽一切可能给投资者提供各种优惠政策、提供资金支持、提供政府补贴等,而在如何服务方面,则显得相对较弱,缺乏应有的约束机制和制约手段,形成了政策硬服务软、政策优服务差的矛盾格局,导致政策的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各种负面新闻频繁出现。

  我们说,给投资者以政策上的支持和帮助,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特别是一些好的产业项目,更应当在政策、资源、资金等方面予以支持。但是,决不能出现重政策、轻服务,给政策、不给服务的现象。而这,恰恰又是很多地方最容易出现问题、最难真正引起重视并取得良好效果的方面。事实也反复证明,凡是投资项目多的地方,都服务水平高、服务质量优、投资者反映好。

  我们并不否认,在地方出台的各类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中,也会把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当作改善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但是,在推出提高服务水平的措施方面,显然没有出台政策来得那么过硬、那么有效率、那么有底气。服务方面做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答应的政策不能按照承诺的期限和标准兑现,存在迟迟不到位或到位不完整现象,如土地供应、资金支持等,影响投资者积极性,也对其他投资者产生心理影响;二是不能像承诺的那样提供良好服务,承诺更多地停留于文件、会议和口头上,没有传递到具体的职能部门和工作人员身上,尤其是审批,仍然存在相互推诿、相互扯皮、前置条件互相制衡等方面的问题。其后果,就是投资者没有办法兑现自己的承诺,如开工、竣工、投产等。一旦投资者不能兑现自己的承诺,相关职能部门就会以检查的名义,对投资者进行各种各样的干扰,甚至罚款。

  也正因为如此,各地在纷纷出台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政策的同时,是否应当先把过去出台的政策梳理一遍,看看哪些落实到位了,哪些没有落实到位,没有落实到位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避免有政策、无结果,有承诺、不兑现的现象。如果这些问题不弄清楚、不解决好,出台新的政策,除了吸引眼球,不会有更好的效果,有可能只是走过场、图形式、做样子,而不是实实在在地给民间投资创造条件。

  应当说,去年下半年以来,在各项政策的持续作用,尤其是中央对政策落实的多次督查下,民间投资开始出现一定反弹,民间投资者的投资热情也有所复苏。

  为了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的热情,近一段时间以来,许多围绕企业家的相关政策和文件纷纷出台,特别是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对几起企业家案件进行重新审理,更是让民间投资者看到了新的希望,增添了新的动力。很显然,这样的具体做法,比起只拼政策、只喊口号的花架子要实在得多,也实惠得多。政策重要,服务更重要。营商环境,决不是靠比拼政策能够改善得了的,必须要靠服务。只有服务好了,政策的作用效果才好。否则,会使政策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一些地方出台了那么多优惠政策,仍然没有吸引到投资者,原因应当在于,服务环境不佳,投资者不想去冒险。  (作者为中国不良资产行业联盟研究员)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