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美国受挫背后有非市场干扰

2018年01月11日 08:01   来源:钱江晚报   陶短房

  一度“八字有一撇”的华为-AT&T合作业已泡汤,华为手机全面进入美国手机“主流市场”的努力再次遭受重挫。

  和中国不同,美国手机市场是“运营商主导型”,四大运营商通过提供“签约套餐”的形式捆绑手机销售,这类“套餐”提供的手机价格和通话、流量费价格都远较“带机入网”优惠,因此“裸机销售”并不流行。如果不能和“四大”合作,再牛的手机品牌也只能在“油水不大”的裸机市场和客户寥寥、稳定性极差的中小运营商“签约套餐”里争一些残羹剩饭,注定难以逃脱被边缘化的命运。

  正如许多媒体和分析所言,此次华为-AT&T合作的泡汤,在某种程度上是人为干预的结果,而这种人为干预本身,又具备市场和非市场因素双重属性。

  2017年12月,美国18名国会议员联名致函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FCC),以“安全问题”为由,要求评估华为和美国合作伙伴间的关系,这份联名函也抄送给了美国司法部长塞申斯(Jeff Sessions)。

  早在2012年10月8日,美国众院情报委员会就在长达11个月调查后,发布了60页长的报告,称美国电信运营商不应和中国华为、中兴通讯两家公司进行合作,因为后者“可能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风险”,更有甚者,素来“管得宽”的美国议员们甚至还向加拿大、欧盟等发出呼吁,希望也“慎重考虑”自身安全和美国利益,效仿美国做法,对华为、中兴通讯进行封杀,尤其不要让这两家中国“问题企业”获得政府合同订单,“掌握重要网络命脉”。这些措施曾直接导致华为、中兴通讯两家中资企业在美国和许多国家市场的重大项目受挫,并不得不将其在北美的业务重心从机房设备转移到智能手机领域。此次事件表明,智能手机领域同样也是“非市场因素”干预的可能场所,想“遇到红灯绕着走”以规避非市场因素风险,对于小公司或许可行,而对于华为这样的庞然大物,在美国这样的市场,恐怕是不切实际的奢望。

  然而人为干预中同样存在市场因素。这家近几年来在中高端智能手机领域异军突起的中国公司,已引起许多美国竞争者的不安,后者转而在“市场决胜”越来越不现实的情况下开始谋求“主场优势”,这种做法在美国市场是屡见不鲜的(可参考波音去美国商务部投诉封杀加拿大庞巴迪C系列客机)。由于中美贸易逆差巨大且有越来越大的趋势,这种“人为干预中的市场因素”恐怕短期内难以被消除——甚至可能比“非市场因素”更难被消除。

  必须看到,美国市场对华为产品的排斥、封杀由来已久,各种手段环环相扣,一脉相承,华为屡挫屡战、不轻易放弃这个关键市场的决心令人感动,但日积月累,也应充分认识到个中玄机,并采取更多趋利避害的措施。

  正如许多分析家所指出的,尽管美国占全球电信设备业资本支出的20%以上,但该行业潜力最大的市场,却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主打中低端的中兴通信已通过在非洲“跑马圈地”尝到甜头,一些原本是“草根品牌”的二线中国品牌更主要靠新兴、发展中市场为生,华为主打的是高端产品,但另辟蹊径、“农村包围城市”的空间也未尝没有。

  一些北美评论家指出,美国电信市场的封闭性、排外性由来已久,并非只针对中国品牌,欧洲和加拿大品牌也曾吃尽苦头,如果说低端品牌还可“钻空子”,高端品牌攻破美国“壁垒”的不二法门,就是具备某种“不可替代性”,在自主专利、功能上下功夫,这既可冲破保护性壁垒,又有利于摆脱“专利归属权”的纠缠。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