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快递检查制度落空 下一个牺牲品还会是老鼠吗?(图)

2017年12月29日 13:36   来源:东方网   黄齐超

  浙江青田的蒋女士最近收到一箱苹果,寄件人不认识,打留下的联系电话,已停机。这来路不明的苹果有黑色针眼并发黑,会不会有什么问题?蒋女士留了心眼,买来两只老鼠试吃,没想到老鼠吃了苹果后竟然死了!县市机构无法检测苹果是否有毒,目前,警方已介入调查。(12月28日《钱江晚报》)

  莫名其妙收到的快递,恰恰是两个女儿爱吃的苹果;苹果上有针眼,针眼部位发黑;给老鼠喂食可疑的苹果,两只老鼠吃后离奇死亡;与寄件人不认识,对方没有留下详细的姓名和住址,电话打不通;寄件人手机号归属江苏,但快件是从山西乾县寄出……种种迹象指向一点——这或许是仇家邮寄投毒的苹果,想祸害收件人蒋女士。

  蒋女士报警,警方介入调查。按理说,一般的快件出了问题都可溯源,能迅速地找到寄件人的姓名、地址、联系电话等信息,若是刑事案件,警方也可及时锁定寄件的嫌疑人。然而,蒋女士收到的这份快件上,寄件人的信息只显示姓刘,电话打不通,地址也很简单,只有“姜村”两个字。快递公司也表示,无法提供寄件人更翔实的信息,只能显示运送轨迹。所以,警方想找到寄件人,必定要费一番周折,甚至可能徒劳无功,找不到寄件人。

  遇到“毒快件”时,邮件无法溯源,这可是非常大的缺憾,不知道快递公司当时是如何按流程揽件的。事实上,我国物流行业的法律法规比较完善,不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快递市场管理办法》,还是《快递业安全防范细则》,都详细规定了禁止邮寄快件应严格遵守的验视制度。后来,又把实名制写进了快递行业的法规中。可即便如此,现实中,还是有“毒快件”事件不时地惊扰我们平静的生活,究其因,每一起“毒快件”无不与检视和实名制形同虚设有关联。

  很显然,如果快递公司严格执行实名制和检视制度,一边拆装验货,一边查验寄件人身份证,留下寄件人详细的身份信息,“毒快件”就会收敛。但是,快递员基于效率的考量,实名和检视制度走过场,而快递公司态度暧昧,甚至是默许和怂恿。再加上寄件人对公民信息安全的忧虑,不配合检视制度和实名制,让事关快递安全的这两项制度正逐渐沦为一纸空文,执行力度严重不足。

  疑似“毒快件”再现,所幸收件人蒋女士细心,拿两只老鼠做实验,让它们成了快递制度执行乏力的牺牲品。那么,下一次“毒快件”还能如此侥幸吗?恐怕未必吧。众所周知,快递是现代经济蓬勃发展环境下孕育的朝阳产业,有着可期的前景,但是,如果不能严格执行检视和实名制,一旦安全的大门失守,“毒快件”事件频现,那么,快递业的形象也会随之受损。何去何从?快递业和管理部门应好好反思啊。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