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将引领我们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为此,必须长期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切实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着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质量。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展望2018年,我国经济增长的稳定性、韧性显著增强,保持经济稳定发展的有利条件仍然较多。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国际环境不确定性较多、国内高杠杆率、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房地产泡沫、实体经济困难等问题依然突出,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基础仍不稳固。为此,必须长期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切实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着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质量。
一、“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要长期坚持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要长期坚持。“稳”就是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不能急转弯、猛刹车、强刺激;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稳经济、稳物价、扩就业、增收入,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进”就是要加大调结构、促改革的力度,推进结构调整和各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在工作实践中,要处理好“稳”和“进”的辩证关系。“稳”是“进”的前提条件,如果急躁冒进、只考虑结构调整和改革,却忽视了经济社会稳定发展问题,一旦经济增长出现过快下滑,各种社会矛盾就会凸显,结构调整和改革也无法有序推进。同样,如果一味求稳,不推进结构调整和改革,不优化经济结构,不培育新的发展动力,则将来经济增长的基础难以夯实。在“稳”的前提下,扎实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落地显效。二者有机统一、互相影响、不能偏颇。
要把“稳”和“进”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把握好工作节奏和力度。要加强政策协同,把握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政策取向,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向不变,重在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切实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中性,重在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结构性政策要发挥更大作用,重在强化实体经济吸引力和竞争力,优化存量资源配置,强化创新驱动;社会政策要积极主动回应群众关切,注重解决突出民生问题;改革步子再快一些,加快完善以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的改革;开放力度要大一些,大幅放宽市场准入,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被列为2018年八项重点经济工作之首。当前,结构性矛盾的根源是要素配置扭曲,根本途径在于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重点在“破”“立”“降”上下功夫。
“破”就是大力破除无效供给,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重要抓手,用市场化、法制化手段化解过剩产能。目前,煤炭、钢铁行业去产能已取得实质性进展,但是水泥、平板玻璃、炼油、造船和电解铝等行业产能过剩压力依然较大。未来破除无效供给,处置“僵尸企业”,推动化解过剩产能仍为重中之重。
“立”就是大力培育新动能,强化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排头兵企业。要不断培育壮大新经济动能,同时要加快推动传统行业技术改造、转型升级,从而提升整体供给体系质量。
“降”就是大力降低实体经济成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继续清理涉企收费,加大对乱收费的查处和整治力度,深化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等行业改革,降低用能、物流成本。只有降低实体经济成本取得实质性进展,制造企业才有盈利空间,制造业投资、民间投资才能成为经济稳定增长的坚实动力。
三、打好三大攻坚战,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高质量发展将引领我们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贯彻新思想,追求新目标,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一方面,我国经济平稳增长的压力较小,经济总量持续扩大,新旧动能不断转换,经济运行的稳定程度增强,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提升;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提质增效的压力较大,改革措施落实显效、创新驱动能力提升,尤其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等任务十分繁重。要按照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规划有序推进。(作者: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 牛犁)
(责任编辑:臧梦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