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展厅墙上,有三句话——
第一句是南京大屠杀时救助过中国难民的约翰·拉贝所说,“可以宽恕,但不可以忘却”。
第二句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李秀英所说,“要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
第三句是原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中国法官梅汝璈所说,“我不是复仇主义者,我无意于把日本军国主义欠下我们的血债写在日本人民的账上。但是,我相信,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
1937年,侵华日军在南京制造了一场震惊世界的大屠杀,30多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屠杀规模和行凶手段都堪称反人类暴行,南京也因此被镌刻进历史的年轮,成为国家沉痛近代史的滥觞。从1937年到2017年,南京大屠杀惨案走过了沉重的80周年。它犹如每个中国人的静脉曲张:盖住,每至夜深总会用直指内心的疼痛宣告存在;揭开,盘曲凸起、恐怖狰狞,让人不忍直视。
从前期的飞机轰炸、炮火连天到后期的集体屠杀和文化掠夺,侵华日寇的可耻行径令人发指,残忍罪行前所未有。历时40多天的屠杀令六朝古都在顷刻间崩塌,城下尸横遍野、生灵涂炭。侵华日寇灭绝人性的屠戮,将一段沉重的历史定格在了南京城。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三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讲过的话,仍引人深思。今天,我们再一次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缅怀那段沉痛的历史。
国行公祭,祀我国殇。从内忧外患、国破家亡到改革振兴、国富民强,八十载光阴积淀了历史的血肉教训,也铸就了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身处新的历史起点,沉痛历史须臾不能忘。如今,我们祭奠在南京大屠杀中罹难的同胞不是为了记住仇恨,而是为了告慰那些在大屠杀中丧生的同胞,告慰那些在家仇国恨中英勇牺牲的同胞,告慰那些为了民族独立、国家解放而舍身取义的同胞——那个饱受欺凌、国将不国的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当下的中国正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向着美好的未来自信而坚定地向前发展。
尽管历经数十载,世界上仍有极个别国家拒绝正视过去,甚至企图否认和篡改历史,我们务必警惕和制止,绝不让帝国主义和军国主义死灰复燃,确保和平的火炬永不熄灭。201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南京城的钟声一次次敲响,象征和平的白鸽一批批放飞,旨在促进民族觉醒,呼唤新时代的家国情怀,更是中国正视历史,不忘历史的有力佐证。
翻开人类历史的卷轴,不难发现,战争是世界范围内不分地域、不分强弱所面临的共同挑战,和平才是跨地区、跨民族的最大公约数。当下的和平来之不易,是不计其数为国捐躯的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造就的,更是成千上万无以鸣冤的罹难同胞用血肉之躯铸就的。奏一曲哀乐,定格肃穆庄严的沉痛历史;刻一段磅礴,唱响祖国发展的繁荣富强。南京大屠杀殷鉴不远,我们要更加深刻的认识那些曾经发生过的伤痛,记录好历史,面对前路,接力奋斗。(魏钊攀系福建农林大学学生 胡楠系西南石油大学学生)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