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嫁高收入者是不相信奋斗改变命运

2017年04月14日 10:40   来源:东方网   马涤明

  据报道,在中国,收入和经济地位是择偶的一个重要条件,尤其是在以结婚为目的的情况下。调查显示,只有8%的女性愿意嫁给一个月薪不到5000元的男性。67%的女性可以接受丈夫的工资在5000元到1万元之间,还有大约25%的女性认为丈夫的工资应当在一万元至两万元之间。(4月13日《参考消息》)

  经济收入决定家庭生活质量,自古即有“贫贱夫妻百事哀”之说,择偶考虑对方经济条件,这种定律也是放之四海的,而非中国的专利。然而,重视经济收入,并不等于绝对重视相亲那一刻的收入水平,还有“潜力股”一说:没有“增值潜力”,即便现在收入较高,前景未必看好;有潜力的人,即便目前收入差一些,却存在通过努力奋斗而成大器的希望。相亲之时,就以目前的实力状况给对方一眼定终身,实际上是对“奋斗改变命运”这种定理的不看好。

  择偶标准,首要的不是个人素质、能力,而是当前的经济水平和阶层状态,套用经济学概念,如果把婚姻择偶看作是一种投资,实际上是对“长远投资”的风险评估不确定、不乐观。也就是说,人们更相信目前的实力会长久固化,或认为只有拥有现有的实力,向上发展的机会才会更多更大;认为依靠潜力型能力发展上升的可能性是极小的。所谓“学得好干得好不如嫁得好”、找个靠山少奋斗几十年,就是这个道理。它来自现实经验,因而倍受笃信。换句话说,是当前的某些现实逻辑,比如阶层、上升渠道的固化,让人们对“潜力股投资”失去了安全感,而更相信既有实力所具有的长远投资价值。归结为一句话,就是人们对“奋斗改变命运”的社会法则充满狐疑。

  有官媒在论证“阶级固化论调不成立”时,以“王宝强改变命运”的作例证,几乎笑翻了网络。事实上,王宝强的“胜出”近似于“中大奖”的逻辑,“没上过几天学”的群众演员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被大牌导演相中,与“个人奋斗”关联不大。拿这个例子说事,是否反证着“个人奋斗改变命运”实例的稀缺?而“拼爹”等各种的“拼”所以会成为流行语,也折射着令人不满和担心的向上发展通道不通畅、不公平的现实。

  没有人会不承认,择偶的问题上,人们表现得最理性务实。如果“潜力股”更能带来向好的预期,更具安全感,择偶者应该不会十分重视对方的“当期收益”。以公职身份来说,收入稳定,社保等福利待遇远高于社会平均水平,职级只升不降,基本不存在下岗失业的风险——如果不犯严重错误的话;这也是阶层固化的一个表现,尽管平民子弟进入公职阶层的机会在增加,代际传承型固化在瓦解,但“铁饭碗”型固化丝毫未变。

  择偶观是个人私事,但女性不愿嫁低收入者这个现象所反映出的关于奋斗能否改变命运的问题,却有关社会健康发展。这个问题不容忽视,更不能因为出了个把“王宝强”,就认为社会奋斗向上的路径已经通畅了。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