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综艺频道播出的一档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引起观众热议。节目刚播出6天,其官方微博粉丝量就突破13万,而该节目的豆瓣评分也已达到9.4分,足见观众的喜爱。
此前并不是没有《国家宝藏》这类文博探索节目,但是很多节目都聚焦于文物的经济价值,而忽略了文物的文化价值,很难让人产生情感上的认同。即便同样聚焦文化价值的节目,也似乎以为只要打出“国宝”的旗号就万事大吉。《国家宝藏》则用心讲好了国宝背后的故事,重新定义了此类节目的文化高度。
国宝,以前都陈列在博物馆之中,只有简单的文字或讲解员解说。久远的历史年代,在国宝和今人之间,形成了一道无形的鸿沟。大部分人都很难跨越这道鸿沟,深入理解国宝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但《国家宝藏》则通过历史剧的方式,带观众“穿越”回去,与制作它的匠人进行对话,从而让观众明白了国宝的珍贵之处,对国宝形成高度的价值认同。比如烧制一尊“瓷母”成功概率只有0.23%,背后的匠人精神,不禁让人叹为观止,这正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
一尊国宝,背后不仅有匠人的故事,还有守护人的故事。国宝每逢乱世,就会丢失。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国宝的命运同文明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守护国宝,就是守护中华民族的根脉。比如,在日军侵华期间,故宫人花了十六年将国宝南迁,让上百万件文物无一丢失,才保住了中华民族的文脉。这些平凡英雄的伟大事迹,对国宝的守护,对文明的接力,无不流露出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作为一个宏大的国家叙事,作为一个民族的伟大命题,如果不能落到普通人的生活之中,就会变得苍白无力。归根到底,文化自信,应该成为人们的生活样式。只有得到普通人的情感认同、信仰坚守,文化自信才能深入人心,从而转化成为人们主动传播文化的自觉行动。
用一个个故事,《国家宝藏》最终指向了一个个人。每一件国宝的前世,都有众多匠人的故事;每一件国宝的今生,又有许多守护人的故事。无论平凡,还是伟大,他们都是文化自信的默默践行者,为中华民族书写生生不息的文明谱系。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