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共享大巴被叫停,上路走不得捷径

2017年11月27日 09:08   来源:钱江晚报   魏英杰

  共享巴士不算新鲜产物,网约车里的龙头滴滴于2015年就上线了巴士服务,但目前这一产业仍然谈不上成熟,甚至集聚了不少行业风险。近日,宁波一款名为“酉巴巴”的共享大巴上线运行不到一个月,就因涉嫌违法营运被宁波运管部门叫停。由此,这一共享经济模式又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从企业行为看,“酉巴巴”更像是一次无厘头的冒险。虽说这家公司打出的是共享经济的旗号,但其实质却是在进行客运服务,在未取得营运资格情况下,这种做法本身就是在冒险。

  实际上,早在今年八九月份,宁波运管局就约谈过企业负责人,10月份还书面函告该公司,未取得道路运输经营许可不得违法上路经营。但该公司虽然承诺将通过正式途径申请许可证照,却仍抱着侥幸心理,打出“8公里内永久免费”的宣传口号,继续大张旗鼓地进行试运营。这就等于自己撞到了枪口上。

  如果说有关部门没有约谈、提醒,企业这么做或可归结为对制度环境缺乏必要了解。但在多次提醒后依旧我行我素,只能说明企业不是在装傻,而是试图闯关,挑战既有公交营运秩序。后者的可能性更大。在被叫停后,该公司负责人表示,在项目上线之前,“我们就知道会有这么一天,该来的迟早会来”。从这句话来看,企业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对营运行为的风险和后果早有预判。

  既然企业明知这么做极有可能被叫停,为何还要以身涉险,不顾一切投入运营?或者说,企业事先取得营运许可,岂不是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关键就在这里。当被问及企业能否通过申请获得营运资质,当地主管部门的答复是,可以提出申请,但目前获批会有点难度。无照营运将被叫停、取缔,但要申请相关资质却又难以获批,这就是企业不得不“边走边唱”的缘故。换句话说,如果一切按部就班,这家企业的共享大巴模式压根就行不通。

  对宁波共享大巴被叫停,可以展开两个方向的反思。一个方向是政策制度层面的,即监管部门对待创新的所谓“审慎宽容”,究竟该在哪里体现审慎,又该如何体现宽容?

  在主管部门看来,牌照、资质这些是无法通融的,这似乎并没错。毕竟,允许企业打着共享旗号进行无照营运,对现有市场秩序会构成巨大冲击,因此也会让主管部门陷入尴尬。除非政策法规有整体突破,否则主管部门是不会也不太敢允许企业如此“裸奔”。因为大巴车的安全要求远高于网约轿车,网约车即便出了事故,涉及的也只是几个人的事,但大巴车则关系到一车人的生死安全。所以法律法规对大巴车的高标准严要求是不能放松的。

  而对企业来讲,在明知现有制度环境很难调整的情况下,本不该任性“创新”,而应当充分进行可行性调查,及时改变运营模式,这样才能避开暗礁,顺利开展业务。尤其是,在网约车新规出台后,各地针对共享汽车这领域,有了比较清晰的监管思路,整体上提高了行业准入门槛,这时候还想绕过资质许可等环节,已经几乎不可能。目前,许多共享巴士运营企业都是采取与拥有牌照的公司合作的方式开展运营,宁波这家公司想借所谓模式创新走捷径,等于给自己下绊。

  共享巴士的市场空间不是没有,其比网约车廉价,又可填补公交运营的空白,但总体而言,市场前景并不明朗,盈利模式更不清晰,想要进入这一行业,不仅要有强大资金、技术支撑,更需要汲取其他共享模式的经验,小心上路。如果太任性,反倒可能倒得越快。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共享经济的本质是盘活资源    2017年11月23日
  • ·微议室:“共享空间”温暖人心    2017年11月23日
  • ·解决侵权 共享经济才能行稳致远    2017年11月15日
  • ·退押金求助黄牛伤害共享经济    2017年11月14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