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增长后向合理水平的回归 M2增速没那么低

2017年11月27日 08:47   来源:人民日报   王观

  M2增速降低是前几年高增长后向合理水平的回归,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不会对实体经济产生较大负面影响。M2增速虽然放缓,但维护流动性稳定和实现金融安全的重要性没有改变

  央行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8.8%,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4个和2.8个百分点,结束9月份的短暂回升。一时间,“金融数据低于预期”“M2再创历史新低”等说法在市场上广泛流传,引来议论纷纷。

  近一年多来,M2略显反常的低增速状态备受关注。有人担心,这种增速持续低位会加大经济下行压力,影响市场流动性,推高市场利率。从数据看,M2每个月都不到10%的增速与过去相比确实低一些,但是,对于这一变化的产生原因和实际影响,应当全面客观认识,不必反应过度。

  一方面,M2增速降低受金融去杠杆影响较大,是金融监管加强的反映。过去,M2增速较高有其客观原因,比如与住房等货币化密切相关,也与理财等业务发展较快有关。近期M2增速减慢,正是加强金融监管、缩短资金链条、减少多层嵌套的体现。随着金融去杠杆进程的推进,表外融资渠道减少,虽然部分表外融资转移到表内,表现为银行信贷增加,但贷款以外的表外融资压缩更多。可见,M2增速降低是前几年高增长后向合理水平的回归,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不会对实体经济产生较大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金融创新发展带来的“存款搬家”影响了M2增速提升。近年来,金融创新快速发展,居民和企业存储货币的途径不断增加,包括银行表外理财、货币基金、互联网金融存款、各类资管计划等,这些金融产品货币属性都很强,增长都很快,但并没有完全在银行体系的报表里体现出来。并且,很多企业和居民选择货币基金等存款以外的形式储蓄,导致银行存款来源不足,负债压力加大,派生贷款的能力下降。从某种程度上讲,M2增速没有那么低,有些是“存款搬家”,未必真的意味着货币增速下滑。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市场一直把目光放在M2的增速上,似乎透过其任何微小变化都能解读出有关经济运行的喜与忧。然而,随着金融去杠杆的深化和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推进,比过去低一些的M2增速可能成为一种常态。在新的背景下,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变得更加复杂,M2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也在下降,其预测性、可控性可能没有过去那么强,对其变化不必过度关注。

  对此,看社会融资规模的数据也能得到印证。社会融资规模与M2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前者是从全社会资金供给角度反映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后者是金融体系提供的流动性和购买力,反映了总需求的情况。今年二季度以来,相比M2增速下降,社会融资规模增速趋势向好,依然保持平稳,正说明金融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并无减弱,实体经济流动性未过多受到金融去杠杆的影响。

  从根本上讲,无论是M2还是社会融资规模,支撑数据背后变化的还是我国实体经济发展情况。对金融业而言,去杠杆是未来大方向,但去杠杆不等于过快压缩信贷,M2增速虽然放缓,维护流动性稳定和实现金融安全的重要性没有改变。前不久,央行发布将于2018年启动的定向降准政策,原有定向降准覆盖贷款范围进一步扩充。此次定向降准虽非“放水”信号,却有利于改善预期,引导和调节金融资源配置流向。更重要的是,定向降准的再次使用体现了配合金融去杠杆和“脱虚向实”的政策导向,相信在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背景下,有多种政策工具的支持,M2增速将处在合理水平,金融体系也会保持安全稳定。

  ■链接

  M2是什么?

  M2即广义货币,是反映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指标。M0和M1代表的也是货币供应量,只不过三者的统计口径有所不同。M0指流通中的现金; M1指狭义货币供应量,由M0加上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 M2是广义货币供应量,包括M1加上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等。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