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楼市或将整体进入降温周期为公众所期待

2017年11月22日 08:55   来源:中国网   莫开伟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17年10月份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统计数据显示,随着“因城施策”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不断深入,70个大中城市中15个热点城市房地产市场总体平稳。据业内人士预测,经过1年连续的调控措施,房地产市场已经明显降温,市场逐渐进入低谷徘徊,预计后续市场将进入降温周期(10月20日《经济参考报》)。

  尽管目前二三四线城市依然处于上涨态势,但楼市整体降温的总体走势仍然让公众兴奋不已:一则,这种局面来之不易,是各级政府反复出台各种严厉调控楼市政策的大环境下取得的,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才得来的,更加让人觉得珍贵。二则,这种局面让城市购房“刚需族”心里多少有一丝慰藉,房价持续快速上涨态势得到遏制,目前楼市价位成了购房的理想周期,千万别错过这难得的机会。

  因而,目前各级政府严厉调控楼市还是取得了实效,这是最应该值得称道的,也是民众最为期待的。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0月份房价涨幅出现下调:从环比看,南京、郑州、武汉、深圳下调0.1%,北京、厦门、济南、广州下调0.2%,无锡下调0.3%。从同比看,北京下调0.2%,上海、无锡下调0.3%,郑州、合肥下调0.5%和0.6%,杭州下调0.9%,南京、福州下调1.1%,成都、深圳下调幅度分别达1.3%和3.3%。另据国家统计局测算,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同比涨幅连续13个月回落,10月下调0.5%;二线城市同比涨幅连续11个月回落,10月下调1%;三线城市则连续3个月回落,10月下调0.7%。

  尤其,目前楼市价格自2016年以来,首次出现10个热点城市房价同比齐跌的现象,且上海、深圳、成都3城出现同比下调现象,这表明楼市严格调控的影响下,核心热点城市的买房高峰正逐渐退潮。

  推而广之,新一轮调控一年多来,各地楼市调控政策狙击了热点城市的投资投机需求。随着部分城市房价同比出现下跌态势,70城房价同比增幅上涨空间已经不大,未来会继续保持同比增幅收窄态势;如果继续保持这种走势,真的能解“天下寒士”避风雨之忧了。

  但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随之出现,虽然热点城市楼市价格降温,但二三四线城市楼市却处于升温、甚至大幅上涨状态,这也意味着楼市调控“按”下了重点的“葫芦”,即又浮了三四城市的“瓢”,使热点重点城市的调控余波转向了三四线城市,使整体楼市调控效果被抵销。而且这种结果使三四线城市一些原本处于停滞关门状态的中小房地产企业重新复活,使房企又处于一种分散状态;且这种调控结果更加重了中小城市购房者负担,本来这些城市的居民收入就不高,房价大幅反弹加大了生活负担和压力,让生活陷入更加拮据状态。

  这表明楼市调控离民众真正的期待还有很大距离,政府要想办法抑制这种楼市调控由一线热点城市向二三四城市迁移走势;否则,我国楼市调控难说取得成效,楼市整体降温可能会沦落为一种滑稽可笑的结局。

  当然,这种担忧并非没有根据,而是事实确实如此。据资料,热点城市在9月全面下行后,个别城市出现回调,天津、上海、成都出现了环比上涨,涨幅分别为0.1%、0.3%和0.7%。10月份70大中城市中,多达50个城市出现环比上调现象。其中,哈尔滨环比涨幅高达1.7%,呼和浩特、南充环比上涨0.9%,岳阳环比上涨0.8%,太原、大连、成都、西安、北海、泸州、遵义环比涨幅均达0.7%。

  由此,楼市调控千万不能因为出现降温迹象就认为万事大吉了,也认为楼市调控成果到位了。下一步,应加大楼市调控力度,除了继续调控一线热点城市的楼市价格之外,还应将房地产调控力度向热点的二三四线深入。同时,金融部门在四季度和明年继续控制住户部门长期新增贷款和个人按揭贷款,严防死守消费贷、首付贷进入楼市,降低房地产杠杆,使楼市真正实现整体降温,让城镇中低收入阶层购房梦想成真!(作者为中国不良资产行业联盟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黄金周遇冷显示楼市渐归理性    2017年10月10日
  • ·调控致冷的楼市难破楼市周期律    2017年07月13日
  • ·政策不摇摆 楼市才能“稳”    2017年01月03日
  • ·楼市入冬 探底可期    2016年12月2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