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遏制信贷资金入楼市需实施“两手抓”策略

2017年10月17日 09:33   来源:中国网   莫开伟

  据媒体披露,在北京、江苏、深圳、广州等四地先后发文、严查消费贷等资金进入房地产领域的严厉监管之下,深圳多家银行消费贷在市场上已存留不多,但银行信贷资金变换“马甲”、变个渠道成为炒楼资金大摇大摆进入楼市的依然不在少数(10月16日《投资者报》)。

  消费贷流入楼市早已不是秘密,其带来的金融危害也可见一斑;正因为其流入楼市加剧房地产泡沫可能会殃及银行经营安全,金融监管当局才出台严厉监管禁令,要求银行机构严把消费贷关口,并对所有消费贷进行彻查,重点检查“房抵贷”等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情况;并要求加强对个人消费贷贷前交易背景真实性的审查,强化贷中资金流向和贷后资金用途管控,谨慎发放长期、大额、不指明用途的消费贷款,严禁发放用于购房首付款或偿还首付借贷资金的个人消费贷款。

  要看到金融监管层对消费贷的担忧和喊话不是没有道理。据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发布的《全国居民短期消费贷款流入楼市现象研究》揭出的“猫腻”显示,今年3月以来,新增异常短期消费贷款金额约3700亿元,预计其中至少有3000亿元流向楼市,约占新增短期消费贷款总额的30%。尤其,据公开数据显示,今年1至7月,居民新增消费性短期贷款1.06万亿元,累计同比多增7137亿元,而去年全年新增消费性短期贷款仅有8305亿元;到年底消费贷有可能实现翻番,然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却不仅没有相应的涨幅,反而8月的同比增速还创下了半年新低。这一切都表明,银行发放的消费贷并没有真正流向消费领域,而确实有不少流入了楼市。

  显然,金融监管当局严厉打压银行消费贷的监管举动没有错,是十分及时和非常必要,在控制消费贷资金流入楼市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如果把监管注意力和手段都用在监控消费贷上,对全方位抑制银行信贷资金流入楼市并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尤其对银行贷款者换个“马甲”将资金投入楼市更缺乏有效防范和识别能力。今天媒体披露的现象就是最好的证明:一是尽管金融监管当局出台了一系列防范消费贷资金流入楼市的监管政策,但并不能阻挡执着的“投资客”为楼市“输血”;一些楼市投机客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那一套,用从银行获得的经营性贷款进行楼市投资,有效规避了银行消费贷监管。二是一些银行机构搞阳奉阴违两面手法,表面上在控制消费贷上严厉把关,而暗地又在经营贷款上放松监管,给经营贷款者用信贷资金炒房提供了便利。如银行对企业或个体户用经营贷款买房以满足经营需求无可厚非,但银行对企业资质的审核仅为注册满两年即可,无疑为炒房客提供了“钻空子”的可能性。同时,一些银行声明从年初就停掉了消费贷,目前只给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的人士做消费贷,对一般企业员工是不放贷的,这一规定本身就不靠谱,因为当下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炒房者不在少数。

  为此,严控银行信贷资金流入楼市,应实施“两手抓”策略,即一手严抓银行信贷资金发放及流向的有效监管,有效堵塞信贷资金流入楼市的任何漏洞;一手严抓商业银行经营思想及行为的教育引导。

  让其真正意识到信贷资金流入楼市的危害性。具体说,除了加强对银行消费贷严厉监管,对小贷公司、互联网金融公司纳入有效监管范围、对房产中介进行有效打击之外,关键还应对商业银行进行教育引导或“窗口”劝导:

  一方面,金融监管机构要求商业银行自上而下开展系统性教育学习,将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楼市可能带来的各种金融危害进行全面解析,让商业银行全员树立大局意识,保持政治责任感,端正信贷经营理念,自觉堵塞各种信贷管理漏洞,斩断信贷资金流入楼市的“欲望”之手。

  另一方面,金融监管当局可通过各种舆论媒介,将银行信贷资金流入楼市可能带来的不良金融后果向银行部门员工进入有效灌输,培育银行员工信贷经营合规意识;同时,建立各种有效的奖惩措施,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考核,通过弘扬先进、鞭策落后等系列评比活动,增强银行机构抑制信贷资金流入楼市的荣辱感,激发出银行机构抑制信贷资金流入楼市的积极性、主动性,构筑一道银行机构遏制信贷资金流入楼市的坚固屏障。(中国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黄金周遇冷显示楼市渐归理性    2017年10月10日
  • ·调控致冷的楼市难破楼市周期律    2017年07月13日
  • ·政策不摇摆 楼市才能“稳”    2017年01月03日
  • ·楼市入冬 探底可期    2016年12月29日
  • ·楼市降杠杆,也应运用市场手段    2016年11月21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