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调控致冷的楼市难破楼市周期律

2017年07月13日 10:31   来源:中国网   张敬伟

  经过一线城市史上最严厉的楼市调控,以及二线热点城市跟进调控大军,楼市调控效果似乎已经显现。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5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比1-4月份回落1.4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额增速回落1.5个百分点。较2017年年初,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金额分别下降7.4和10.8个百分点,较去年最高点下降22.2和37.3个百分点。北京、上海、深圳的新房成交套数同比降幅都在三成以上。

  一线城市的楼市呈现“量价齐降”,二线城市的楼市也是如此,但五月份三四线城市的却呈现出“量价齐热”。按照一二线楼市的传导规律,三四线城市——尤其是热点城市可能会拷贝一二线城市的紧缩调控之策。这样,未来三四线城市可能也会出现“量价齐降”的情况。

  楼市量与价降下来,就达到了楼市调控目的,实现楼市健康稳定增长了吗?未必。楼市不是涨与跌和热和冷的肥皂剧,而是牵动各方利益的复杂资本游戏。新世纪以来,中国楼市已有几轮周期的沉浮,当然也包括好几次的调控。楼市呈现出来的基本生态是,一调就死,一放就乱,甚至市场也会发出嘲弄甚至鄙夷的声音——所谓“宏调变空调”。但是几个周期的轮回,市场参与者都难以摆脱炒房投机的嫌疑,而社会公众对于房价的高企则是一如既往地不满。

  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每月70城的统计数据看,中国楼市主要是这些城市的游戏。其中,有楼市的引领者--京沪广深四大城市,以及一线城市周边的热点卫星城,这些城市不知楼市库存为何物,在全国人流聚集的支持下,楼市似乎有无限大的容量,楼市也呈现出一路狂奔的态势。当然,这些城市也往往成为楼市调控的急先锋。随后就是省会、计划单列和热点二线城市,他们楼市呈现企稳向热态势,尤其是在一线城市调控的时候,这些城市的楼价也会呈现一段时期的高峰。从本轮楼市的情势看,这种趋势更为明显,南京、杭州、武汉这些传统的二线城市房价紧逼上一周期末的一线城市,而合肥、郑州等靠政策概念激活的新二线城市楼价也呈现出令人惊愕的增势。当然也包括京津冀周边地区,也成为政策引导下的楼价高涨区。

  三四线城市,在前几个周期,量价波澜不惊甚至积累了庞大的库存,因而也成为去年供给侧改革中“去库存”的重点。但是在一二线热点城市楼市过热的传导下,尤其是在一二线城市加入调控大军的情势下,今年二季度以来开始狂涨,一些三四线城市平均楼价开始步入“万元时代”。不出意外,热点三四线城市也会加入调控大军。

  和上一周期45个左右的调控城市相比,本轮周期的调控城市将会超过50个。

  政策调控或者说行政命令抑制下的楼市转冷,并不意味着楼市进入健康生态,而是陷入难以走出楼市调控的周期怪圈。楼市,靠政策调控可暂时消解楼市乱象,挤压楼市泡沫和抑制投机需求,但是难以化解楼市沉疴痼疾。当然,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

  一方面,中国楼市依然未能走入市场配置资源的常态轨道,而是一直徘徊于政策导向和利益主导的态势中。这就导致了中国楼市不能用市场消化的方式硬着陆去疴,只能通过政策介入的方式软着陆。否则,从政府到银行再到购房者,这些多元纠结的利益主体,都可能因为利益受损而引发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多利益主体的掣肘与多风险因素的失控,让中国楼市对市场配置资源有着根深蒂固的恐惧。投鼠忌器,只能通过政策调控的方式,去解决楼市的“表征”问题,而无法根除楼市的病根。一调就死,一放就乱,再调再死,再放再乱,中国楼市总是难以跳出这样的周期律。

  另一方面,楼市存在极大不均衡。城市化与小城镇建设的设计,和现实中人流流向一二线大城市的现实形成了矛盾。这是中国楼市存在线际之分的根本原因。这就导致了一二线热点城市的楼市越来越热,但是中小城市又存在难消库存的主因。糟糕的是,当政策面为中小城市提供去库存解决方案时,这一方案却在热点城市起到了火上浇油的作用,而无助于解决中小城市的库存问题。

  现实是,即使热点城市存在人口流入限制,城市化的大潮也决定了一二线热点城市楼市需求旺盛。这一热潮最多会传导至三四线城市,对于中小城市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欠发达城市言,楼市永远存在难以消化的库存。

  楼市问题,不仅仅体现在房地产市场的差异,还需考量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具体而言,要重新设计新型城市化,遍地开花的小城镇模式或许不合时宜。因为就地落户解决中小城市的库存,已经证明是失败的——这违反了人往高处走的趋利原则。

  故而,扩大热点城市的供地,或是顺势而为的解决之道。至于中小城市,则限制房地产开发,至于存量房产项目,不妨通过休克疗法,彻底释放其中泡沫。唯此因城施策,才能彻底解决中国楼市的周期律难题。

  (张敬伟,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政策不摇摆 楼市才能“稳”    2017年01月03日
  • ·楼市入冬 探底可期    2016年12月29日
  • ·楼市降杠杆,也应运用市场手段    2016年11月21日
  • ·楼市限贷调控“一石二鸟”    2016年10月24日
  • ·抑制楼市躁动需要稳定预期    2016年10月17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