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江歌案,法律之外对人性的拷问

2017年11月16日 09:05   来源:法制日报   叶泉

  中国女留学生江歌在日本被害一案已过去一年,如今随着开庭日期的临近以及江歌母亲在网上征集签名,此案再次引爆舆论。

  这个案子涉及到的法律问题并不多,案件本身也并不复杂。首先是案件的管辖问题。虽然3名涉案人员,被害人江歌、其室友刘鑫以及加害人陈世锋都是中国留学生,案件发生地在日本,针对此案,日本和中国都有刑事管辖权,日本有属地管辖权。

  其次是关于死刑的问题。这个案子如果发生在中国,案犯陈世锋可能会被判死刑,他杀害的不是与他有感情纠葛的刘鑫,而是与他没有任何关系的江歌,所以情节就比较恶劣。而日本与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法律理念不同,所以有律师分析判死刑的可能性很小。江歌母亲上网征集签名虽然是她的权利,但对庭审应该不会产生影响。

  江歌的律师透露,案犯陈世锋虽然承认杀害江歌,但却否认有预谋,他说刀子是江歌随身携带的。陈世锋的律师也准备从这个角度进行辩护。关于这个问题还是要具体分析,预谋杀人当然比激情杀人主观恶性要严重得多,带刀是预谋杀人的表现形式,但也不能说带刀就是要预谋杀人,也有可能是想挟迫当事人。具体到这个案子,陈世锋怎么说只是一方面,最终还要看法庭上呈现的证据。相信日本警方能够查清楚刀是谁的这一案件最关键的问题。

  这个案子的法律问题简单,但人性问题却十分复杂。不了解案件整个经过的人会很奇怪,为什么网上舆论对案犯陈世锋鲜有批评,却一致声讨同样是被害人的刘鑫。这也许就是一些直指人性的案件给人们带来的锥心之痛。事实上,很多案子都是如此,那些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刑事案件,大都不是因为复杂的案情,而是因为案情引发的对人性的反思。

  在案件发生的时候,刘鑫很多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面对前男友的纠缠,她选择了躲在门后,让江歌去应付,这是合理的。她没有想到前男友会杀人,这也是合理的。最后,前男友丧心病狂杀害江歌,她躲在屋里不出来,甚至是锁上了门,这种行为虽然自私、懦弱,无情无义,但终究也应该是合理的。我们扪心自问,在面对生命危险时,有几个人敢于冲上去与凶手搏斗?大多数人或许会选择躲在角落里抱头痛哭,祈祷这一切早点过去。所以,在案件发生以后,我们虽然看不起刘鑫当时的所作所为,但还是可以理解她是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

  但是后来,她的这种自我保护本能走向了极端,让人无法理解。很多人看到刘鑫在案发直至今天的所有表现之后,得出来的一个结论就是:这个人谎话连篇。从心理学上讲,一个人撒谎最基本的心理动因就是自我保护。刘鑫在案件全过程的心理状态十分稳定。她在案发时闭门不出是为了保护自己;事后不向警方提供真实情况是为了不让自己陷入麻烦;其后对江歌的母亲不理不睬,同样是为了让自己尽快从麻烦中脱身;甚至最后她不得不面对江歌的母亲,同样还是为了让自己摆脱舆论困境。可以看出,她的行为目标始终没有变,只是她每一步走得都不高明,只是自作聪明,最终让自己陷入更大的麻烦。

  刘鑫的心理其实很简单,打个比方就是,摔倒了被人扶起来,说声谢谢就可以了,可人家为你把命都丢了,这个恩太大而回报不起,只能尽可能地逃避。可是发达的互联网就像一枚放大镜,放大了百般掩饰背后的真相,当江歌案件成为舆论焦点的时候,刘鑫的行为和心理必须接受所有人的检验,想欺骗一个人容易,想欺骗所有人就太难了。

  自私、胆怯、不敢承担是当下一些人身上的毛病。舆论谴责刘鑫而不谴责陈世锋,是因为陈世锋自有法律给他一个公道,而法律与人性并不完全统一,舆论只好谴责人性的丑陋。

  罗曼罗兰说,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借用这句话,有一种勇敢是在认清人性的丑陋之后,依然对美好的人性充满期待。愿所有人的内心都能保有一丝光明。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