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学思践悟·十九大】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2017年11月10日 07:06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改革开放近40年的实践证明,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这意味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背景和意义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一直处于深度调整期,同时中国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进入集中上升期,加上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日益强化,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凸显,扩大开放的环境与条件出现重大变化,遭遇了不少严峻挑战和困难。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坚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开放型经济在逆势中继续发展,整体水平跃上新台阶。“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丰硕成果,一批国际产能合作的重大标志性工程落地,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更加完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加快推行,自由贸易试验区“多点开花”,对外投资促进政策和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人民币成功加入特别提款权(SDR)。目前,中国经济规模居全球第二,货物贸易由“大进大出”向“优进优出”转变,双向投资跻身世界前列,与国际社会的互联互动空前紧密,对世界的影响和国际事务的参与不断加深。

  中国改革开放的一条重要经验是,顺应世界经济发展大势,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历史性机遇,主动融入全球分工体系,在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实现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尽管中国对外开放取得重大进展,但仍然存在结构不优化、体制不完善、发展不可持续等矛盾和问题,与适应错综复杂外部环境变化、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唯有贯彻新发展理念,巩固成绩、总结经验,推动新一轮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才能赢得主动、赢得未来,才能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主要任务

  这是一项需要久久为功的复杂系统工程,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此进行了全面部署。

  其一,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建设集中体现了中国开放发展新理念,是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要引领,同时也是中国以自身发展造福全球的重要载体。未来,中国将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核心,以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为支撑,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深入推进与沿线国家的全方位合作,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从而更加充分地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加快中西部和沿边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带动国内资本和产能走出去、助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其二,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贸易强国建设。中国货物贸易规模很大,但基本上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质量和效益有待提升,同时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全球范围内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未来,中国将顺应全球产业升级和布局调整趋势,从追求规模速度向追求质量效益转变,积极拓展对外贸易,实施外贸优进优出战略,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贸易、市场采购贸易等新业态新模式,努力建设贸易强国。同时,中国将实施积极的进口政策,采取商签自贸协定、举办进口产品博览会等方式,向全球进一步扩大市场开放。

  其三,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营造稳定、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我们的努力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凡是在中国境内注册的企业,都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为利用外资政策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未来,中国将加大工作力度,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特别是要缩短负面清单、进一步简化程序,从而促进开放型经济向更高水平发展。中国将在以往放开一般制造业市场准入基础上,着力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重点放宽金融机构外资准入限制,放开会计、审计、建筑设计等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推进电信、互联网、交通运输等领域有序开放,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同时,中国将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这对深化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创新,按照国际最高水平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标准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具有重要意义。

  其四,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加大西部开放力度。长期以来,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外贸货物主要生成地和外商投资目的地,尽管近年来重庆等省市对外开放步伐加快,但西部地区整体占中国国际贸易和跨境双向投资比重依然偏低。未来,中国将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西部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等开放载体建设,加强口岸和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发展外向型产业集群,加快西部地区开发开放,拓展开放型经济发展新空间。

  其五,创新方式,促进对外投资健康可持续发展。企业走出去不仅对中国企业自身发展和国内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也将带动投资东道国经济和就业增长,有利于形成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基础。近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取得显著成绩,但也存在风险高、层次低、服务促进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未来,中国将按照问题导向的思路,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方向,以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为重点,推动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对全球的影响

  开放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不仅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而且随着经济总量、进口和对外投资规模扩大,也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共同进步。目前,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0%以上,已成为全球最不发达国家的最大投资国,2016年中国境外企业向所在国缴纳税费400亿美元,雇佣外方员工150万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未来,中国将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加大对外援助力度,支持多边贸易体制,促进自由贸易区建设,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体系。相信随着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形成,世界各国将更好分享中国发展红利,中国发展将更好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作者: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 毕吉耀 张哲人)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多维度推进城市开放    2017年11月08日
  • ·新时代呼吁更高水平的开放实践    2017年10月25日
  • ·开放的大会 自信的大党    2017年10月19日
  • ·开放自信的党最有力量    2017年10月19日
  • ·火车开放选座,迈出可喜一步    2017年10月13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